晴時多雲

時空偵探的歷史行腳》名列臺北市十大危橋之首的中正橋,為何能從待拆之身蛻變為歷史建築?

從日治時期竣工那年開始計算,原名「川端橋」的中正橋至今已經走過八十一個漫長寒暑。若要向前追溯川端橋的建造緣由,我們得從對於永和地區貢獻甚大的楊仲佐其人開始談起。

◎宋彥陞(時空偵探)

如果您經常騎車或開車往返臺北市區與新北市的雙和地區,相信您對於連接兩地的重要橋梁中正橋一定不會陌生。

橫跨新店溪的中正橋,是連接新北市永和區與臺北市中正區的重要橋梁。(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說到車流既多且快的中正橋,大家或許會聯想到通勤族最怕的車禍和塞車。不過,您是否知道這座橋梁曾經名列臺北市十大危橋之首,更在2015年從北市府的待拆名單死裡逃生,既而成為臺北市唯一可以行車的橋梁類歷史建築呢?究竟中正橋有著哪些精彩故事,接下來就讓筆者為各位朋友娓娓道來吧!

川端橋的誕生

從日治時期竣工那年開始計算,原名「川端橋」的中正橋至今已經走過八十一個漫長寒暑。若要向前追溯川端橋的建造緣由,我們得從對於永和地區貢獻甚大的楊仲佐其人開始談起。

永和耆老楊仲佐是催生川端橋的關鍵人物。(圖片來源:《永和鎮志》)

楊仲佐,號嘯霞,為我國知名畫家楊三郎之父。日治中期,楊氏在海山郡中和庄興建宅第「網溪別墅」(註1),並在花園栽種菊花千餘株。每逢菊花滿開的時節,喜歡與人同樂的楊仲佐經常開放官民隨意入園觀賞,使得網溪別墅成為臺北地區遠近馳名的賞菊景點。

根據《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網溪別墅曾創下單日五千人次參觀的驚人紀錄,就連總督府和臺北州的諸多官員也是楊氏花園的座上貴客。

楊仲佐的網溪別墅是日治時期相當著名的賞菊景點。(圖片來源:《臺灣日日新報》)

由於中和庄與臺北市區為新店溪水分隔,此時又沒有連接兩地的橋梁建設,無論官紳庶民都必須依靠費時又危險的渡船接駁才能往返兩岸。

眼見架橋與否對於地方交通和經濟發展影響甚鉅,中和庄民便趁著相鄰的板橋即將建橋通往市區的機會向州郡爭取架橋,卻因為政府缺乏經費最後不了了之。

1932年,重振旗鼓的中和庄不僅由庄長領銜再度請求建橋,庄民還為此組織請願團體,並由官方關係良好的楊仲佐率領代表向海山郡守及臺北州廳陳情說明,總算促使州廳同意撥款建設橋梁(註2)。

川端橋落成以前,往返中和庄與臺北市區必須依靠費時又危險的渡船運輸。圖為1932年的接駁路線。(圖片來源: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藍框部分為作者標記。)

話雖如此,架橋所需的鉅額費用仍是當局必須面對的棘手課題。為使企盼已久的建橋工程能夠順利進行,除了仰賴總督府和臺北州廳挹注大量經費,以楊仲佐為首的中和庄民更是主動提供資金人力,積極協助建設橋梁的各種事宜。

歷時兩年時間,全長300公尺、寬幅5.2公尺的嶄新橋梁終於在1937年宣告完工。基於這座新橋通往臺北市的川端町,遂被政府命名為「川端橋」,是中和庄當時唯一直通臺北市區的重要幹道。

日治時期的川端橋全長300公尺、寬幅5.2公尺,是中和庄唯一直通臺北市區的橋梁建設。(圖片來源:《臺北市土木要覽》)

多次改建的坎坷身世

意想不到的是,戰後的政權更迭竟然為川端橋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隨著國民政府率領大量軍民撤退來臺,與臺北市僅有一水之隔、房價又相對低廉的中和庄(註3)便成為許多來臺人士的落腳之地,連帶導致寬幅只有兩條車道的川端橋逐漸無法容納與日俱增的龐大車流。

進入1950年代,政府先是將日式的川端橋名改成政治色彩濃厚的「中正橋」,為了改善中正橋在通勤時段的塞車問題,更是數度進行橋面拓寬工程。

但是,即便橋面從原本的5.2公尺大幅加寬為15.5公尺,因為中正橋是雙和地區唯一連接臺北市的交通要道,僅靠拓寬橋面根本無法疏導尖峰時段的壅塞車流。無奈之下,當局便決議一面繼續拓寬中正橋,一面在新店溪上游另外興建福和橋以分散中正橋的使用人數。

1973年竣工的福和橋,是政府為了紓解中正橋的龐大車流而動工興建的諸多橋梁之一。(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有鑑於拓寬舊橋和建造新橋的費用合計高達四億餘元,此項工程由臺北市政府與臺灣省政府共同執行,並以其後在兩座橋梁開徵過橋費作為擔保,向中央銀行、臺灣銀行等金融機構申請了極高額的貸款。

1972年,改建完工的中正橋一變成為寬幅24.5公尺、擁有六條車道(包含四條快車道)的寬闊橋梁,並在永和端的上下橋處設有收費站。一待福和橋竣工通車,兩座橋梁便同時徵收過橋費用,希望以此達到分散車流及償還借款的既定目標。

對比日治時期的川端橋舊照,可以發現改建後的中正橋不但多了一排新橋墩,原有的舊橋墩也改建加寬以承載大幅拓寬後的新橋面。(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從雙和居民的角度出發,既然過橋費是為了償還貸款才開始徵收,一旦還完借款自然也就失去了收費的理由。是故,永和鎮民代表會積極監督中正橋的收費情形,甚至自行派人計算交通流量,進而質疑收費站有少報營收的舞弊嫌疑。

正當永和鎮代會與臺灣省公路局對於收費舞弊一事展開攻防之際,刑事警察局便破獲中正橋收費員偽造繳費證藉此中飽私囊的重大弊案。受此影響,政府不得不宣布撤換中正橋所有的收費員、加裝電腦防堵弊端,並且提前停收兩座橋梁的過橋費用,才讓整起事件漸漸平息下來。

有道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這場風波停息後沒多久,中正橋與福和橋便再度出現尖峰時段車多壅塞的尷尬情況。面對如此窘境,政府除了另建永福橋幫忙紓解龐大車流之外,更在中正橋的交通尖峰時段實施調撥車道(註4),卻也只能稍稍縮短過橋的塞車時間,無法根治長久以來的交通沉痾。

「調撥車道」是依照不同時段車流量調整車道的行駛方向,藉此保持交通暢通的行車方式。舉例來說,在較多車輛開往臺北市的上班時段,中正橋通往永和的其中一條車道便成為駛向臺北市的行車車道,希望能藉此改善尖峰時段的塞車問題。(圖片來源:作者繪製)

從待拆危橋蛻變為歷史建築

20世紀末,臺北市養工處針對市內三十五座重要橋梁進行檢查,赫然發現落成近一甲子的中正橋有條長達230公分的剪力裂縫,若是遇到天災地震隨時都有倒塌的可能性。

即使養工處立刻施工搶修,因為每天通過中正橋的車輛實在太多,加上新店溪水持續沖刷橋墩,使得中正橋無法擺脫不斷改建整修的坎坷命運,也讓它成為臺北市政府難以處理的燙手山芋。2015年3月,北市府基於中正橋的耐震係數和防洪高度不符合現有的標準,因而有意將其拆除改建。

然而,由於中正橋的橋面下方至今仍留有日治時期的橋梁結構,在經過文資審議委員會和idea TAIPEI創意工作營的提案討論之後,北市府最後決定將中正橋登錄為歷史建築,並採取一邊施工將中正橋恢復日治時期原貌,一邊在原址旁邊另建新橋的「新舊共存」方式。

在臺北市文資委員的極力爭取下,中正橋得以逃過拆除改建的命運,進而成為臺北市唯一可以行車的橋梁類歷史建築。(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考量到中正橋現在仍是往返中永和與臺北市區的主要幹道,如何在不影響交通動線的前提下兼顧耐震防洪標準和符合歷史原貌,可以說是難度極高的市政課題。目前,中正橋改建工程已歷經三度招標流標,北市府則以追加預算、減項發包等方式作為因應。究竟川端橋何時才有重見天日的一天,且讓我們繼續拭目以待。

註1:網溪別墅位於永和區博愛街的楊三郎美術館境內,是永和目前唯一的古蹟建築。

註2:關於川端橋的來歷,民間盛傳裕仁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在1923年視察臺灣途中,曾到網溪別墅觀賞菊花,並有感於中和庄交通不便,因而採納了楊仲佐的架橋建議。不過,這則故事很可能是個「美麗的誤會」。舉例來說,《臺灣日日新報》詳細刊登了裕仁訪臺的逐日行程,卻沒有造訪網溪別墅的相關記載。此外,日治時期編纂的《臺北市政二十年史》和戰後出版的永和地方志都沒有提到裕仁參觀楊氏花園的事蹟。從他視察的地點多是官廳、學校及工廠等宣傳總督府政績的樣板場所來看,裕仁造訪網溪別墅的機率實可說是微乎其微,故而筆者認為這則故事應該純屬軼話而非歷史事實。

註3:中和庄於1946年改制為中和鄉,並在1958年分割溪州等地另外設立永和鎮。

註4:自1984年1月4日開始,中正橋於每日早上七點至九點之間開放三條快車道以供永和開往臺北市的車輛行駛,而臺北市駛向永和的車輛則是使用一條車道。經過數次調整之後,中正橋現在僅於上班日的早上七點至九點之間實施調撥車道。

參考資料

1. 〈御變更ありたる 皇太子殿下の行啓御日程發表〉,《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4月10日第2版。

2. 〈網溪別莊菊花盛開〉,《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11月10日第4版。

3. 〈楊氏菊園觀者絡繹 日約二千人〉,《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11月11日第4版。

4. 〈網溪別墅近況〉,《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11月21日第4版。

5. 〈網尾寮溪設計造橋 工費七萬五千圓 申請書已由郡轉呈州廳〉,《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10月9日第4版。

6. 〈新店溪架橋と護岸を陳情 中和庄民が〉,《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10月12日第3版。

7. 〈中和庄の護岸と架橋を陳情 松野郡守、楊仲佐氏等玉手課長を訪ねて〉,《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10月14日第2版。

8. 〈中和橋架設前 先造大路以便交通 枋寮板橋川端町間〉,《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4月3日第4版。

9. 〈架古亭橋 中和庄民大喜 訪知事述謝辭〉,《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12月22日第4版。

10. 〈海山中和橋橋柱造成 明春三月竣工〉,《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10月5日第8版。

11. 〈川端橋竣工落成誌盛〉,《臺灣日日新報》,1937年3月26日第12版。

12. 臺北市土木課,《臺北市土木要覽》,臺北市:臺北市土木課,1939。

13. 臺北市役所,《臺北市政二十年史》,臺北市:臺北市役所,1940。

14. 〈川端橋將更名〉,《聯合報》,1953年12月1日第3版。

15. 盛淸沂編,《永和鎮志》,臺北市:永和鎮志編纂委員會,1965。

16. 臺灣風物雜誌社資料室,〈楊仲佐先生行述〉,《臺灣風物》第18卷第4期,1968年8月。

17. 〈福和大橋七月開工 明年底前全部完工〉,《中國時報》,1971年1月4日第5版。

18. 〈中正橋‧福和橋 十六日起征受益費〉,《聯合報》,1973年7月8日第3版。

19. 〈中正橋過橋收費 永和鎮代查根底 過橋車與收費數日差萬餘輛〉,《聯合報》,1978年6月17日第3版。

20. 〈偽印繳費證集體飽私囊 中正橋收費員涉嫌舞弊〉,《聯合報》,1978年9月13日第3版。

21. 〈中正橋昨起調撥車道 尖峯時間通行已順暢〉,《聯合報》,1984年1月5日第7版。

22. 〈橋,快倒了… 老舊超載 難以承受之重〉,《聯合晚報》,1994年6月30日第4版。

23. 〈中正橋沖刷厲害 橋墩裸漏〉,《聯合報》,2000年8月29日第17版。

24. 賴進貴等撰稿,《臺北河川橋梁之旅》,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新聞處,2003。

25.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總編纂,《永和市志》,臺北縣:臺北縣永和市公所,2005。

26. 〈中正橋不拆了 登錄歷史建物〉,《自由時報電子報》,2015年3月18日,瀏覽時間:2018年6月5日。

27. 〈中正橋導入民意 新舊並存拍板〉,《自由時報電子報》,2015年8月10日,瀏覽時間:2018年6月5日。

28. 〈三度流標 中正橋改建追加3.69億預算〉,《自由時報電子報》,2018年5月23日,瀏覽時間:2018年6月5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