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農業二三事》我們需要甚麼樣的菜市場經濟學:從農委會對農產品物價的五支箭談起

審視五支箭,可以從中描繪出「市場經濟學」的一個輪廓,那就是:消費者不該再以「物美價廉」為唯一標準採買農產品、農民不再是生產者而必須以產品附加價值創造者自居、政府終究要退出市場干預由「健全的產銷體系(建構在冷鏈下的體系)」來決定農產品市場價格。

焦鈞

面對台北農產運銷公司前段時間處理菜價波動問題引發的紛擾,農委會林聰賢主委終於出重手整頓,一連射出五支箭:成立定價小組、建立耕種大數據、設立冷鏈體系、降低物流成本、協助農民銷售,意圖建義市場交易秩序、重振消費者信心,此等企圖絕對要給予高度的掌聲與肯定。於是,接下來要問的是:我們終究要選擇一個甚麼樣態的「菜市場經濟學」?

不論農民生產者與消費者、甚至中間加工及運銷業者,該如何共同面對這麼一個全新的產銷結構與生態?唯有靠政府政策拉力,加上產業自身推力,以及消費者意識的改變與覺醒,「菜市場經濟學」的建構方能完成。

菜市場經濟學,是民生議題的最底層工程

過去,新聞報導曾出現,退休政務官終於有空閒上傳統市場買菜,才驚呼原來物價是如此!菜價是中性的,不只市井小民、高官顯要,誰都必須折服在其之下;菜價高低不僅影響你荷包,更攸關民眾心情的明暗─殊不知,菜價變貴的時候,連自助餐都有可能吃不起─「菜市場經濟學」最晦澀的一面,不在外部產業鏈,而是每一位個別消費者心理因素一旦被撩撥,就會如洪水般集體爆發,將所有政策良善美意給淹沒!

在台灣特別是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這種消費者對物價集體情緒性的失控,屢見不鮮卻又束手無策。如今,農委會終於痛下決心,從菜價整頓出手,輻射到每個品項農產品、每個農產品的產銷環節,其政策高度絕對值得大書特書;但詭異的是,媒體依舊不賞光,報導篇幅遠遠小於一包衛生紙或一把菠菜的漲價。

也或許是因為台北農產公司的爭議已經政治化,讓這樣一個底層經濟問題泛政治化,以致失焦!從歷史來看,民生必需品價格的波動,是足以成為影響政權興衰的關鍵,從台北農產公司引發的風波,自然不能等閒視之。因此,農委會主委以政策高度射出五支箭來應對,絕對是一個正確的政治決定;接下來,不妨藉這個機會好好思考,我們需要甚麼樣的「菜市場經濟學」才是符合當下與未來社會體制運作。

菜價是中性的,不只市井小民、高官顯要,誰都必須折服在其之下;菜價高低不僅影響你荷包,更攸關民眾心情的明暗。(本報資料照)

審視農委會的穩定農產品價格五支箭

確實,農業生產不同其他產業,穩定性成為最大的挑戰。不論因氣候變遷而起,或是因市場變化而生,農民生計的重要來源就是農產品銷售所得;因此,穩定的農產品價格,不僅僅是為了穩定農民收入,也代表了整個產業結構面是否處於一個穩定健全的狀態。反過來看,市場末端農產品價格的不穩定,也足以說明農業生產端出現問題。 如今的狀況恐怕更加險峻!過去業界一直引以為傲的「農產品運銷系統」,特別是生鮮蔬果為首建立起的批發交易制度,為了這個機制同步建立「共同運銷」與「分級包裝」,深深影響農產品運銷的運行與演化。當下農產品價格的不穩定,在扣除天候因素下,有漸成常態的趨勢;農委會站在政策高度見微知著,從市場端價格的不穩定,找出運銷體系的病癥對症下藥,為的不僅僅是防範於未然,而是希望從制度面著手,一次翻新。

我們來一個個檢視:

農委會林聰賢主委表示,不該由台北農產單一拍賣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就日本的經驗,生鮮蔬果的批發價格,確實不能只看「最大消費市場」;像是日本青森縣的弘前中央批發市場,就是一個標準的「蘋果價格決定者」。在台灣,「產地批發市場」的地位,除了西螺、溪湖市場對「產地蔬菜」尚有某種程度的參考指標之外,其於四十多家蔬果批發市場「幾乎沒有形成價格機制」的能力。

因此,農委會可以從「選定特定大產量產區的產地批發市場」,輔導其可以成為產地價格指標。舉例,高雄燕巢已經是「珍珠芭樂」的最大產地,燕巢區加上周邊從岡山、大社、阿蓮、田寮五區,已經成為全台最重要的番石榴生產區。而燕巢果菜市場,現階段並沒有辦法像青森弘前市場般,在產地就能決定批發價格,仍得仰賴最大市場臺北第一果菜市場的拍賣價;但如果能提升產地批發市場的軟硬體設施,擴大服務通路,假以時日確實能夠起一定的「價格指標功能」。

類似的改革道路,絕對不是一蹴可幾;像是農委會的第二支箭:是建立耕種大數據,道理亦然。在西部平原的生產專區,已經有不少創新科技團隊進駐,與青農、地方政府或農民團體合作,進行區域性、特定作物的空拍,結合地理資訊系統、氣後數據資料庫,找出對農民有利的田間管理模組建議,降低市場不確定風險因子。

在台灣,「產地批發市場」的地位,除了西螺、溪湖市場對「產地蔬菜」尚有某種程度的參考指標之外,其於四十多家蔬果批發市場「幾乎沒有形成價格機制」的能力。(本報資料照)

如今,將整個農業大數據的建立拉高的農委會中央層級,某種程度上已是對「農業未來創新道路」跨入艱鉅的第一步;如果能以此為基礎,將農業大數據資料庫不僅僅只是作為農產品物價穩定的工具,而能進一步作規劃整體農業耕作生產模式的底層資料,根本性地找出「適合未來性」、「產品具市場競爭力」的作物(或產業),以科學管理取代看天吃飯的目地才能真正達成。

最大亮點:冷鏈+宅配體系的建立

這一點絕對是與消費者最直接,也是最有感的政策;當然,農民生產者也一定是直接受惠。過去長期以來,民眾必須忍受傳統市場的髒亂與不便,但對於超市所販售生鮮農產品的接受度,又礙於消費習性與價格因素,使得傳統市場依舊主宰生鮮農產品的最末端血管。

如今,由政府號召建立冷鏈+宅配體系,找來國營企業中華郵政的助陣,加上從生產端源頭,逐次建立起恆溫層的冷鏈系統,最大的效益將出現在「生鮮農產品的附加價值提升」。這一點,在多數國家早已實踐,台灣卻始終很難跨越這一「天險」─特別是在燠熱的夏季,各種生鮮農產品在常溫狀態下南北運輸,其安全性根本是拿消費者的健康在對賭─如今,冷鏈+宅配終於成為政策高度,生鮮農產品的物流完成最後一哩的銜接,相信接下來很快就會影響消費者對傳統市場的依賴,而傳統市場也勢必得從硬體、軟體面打掉更新,方能跟上進步的腳步。

民眾對於超市所販售生鮮農產品的接受度,礙於消費習性與價格因素,使得傳統市場依舊主宰生鮮農產品的最末端血管。(本報資料照)

農委會主委的第五支箭,協助農民對農產品銷售,主要是針對新南向國家市場,也是未雨綢繆掌握市場風險分散的必要手段。縱使台灣不少農產品與新南向國家的同質性偏高,但橫跨熱帶到溫帶作物的臺灣,終究是一個擁有得天獨厚地理條件的生產寶地,如能以國家資源投入進行新南向國家的市場調查,再輔以農業國家隊的領頭角色,讓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以及農業技術輸出,方能取得市場一席之地。反過來,也才會成為穩定國內農產品物價的「調節閥」,達成第五支箭的目的。

審視五支箭,可以從中描繪出「市場經濟學」的一個輪廓,那就是:消費者不該再以「物美價廉」為唯一標準採買農產品、農民不再是生產者而必須以產品附加價值創造者自居、政府終究要退出市場干預由「健全的產銷體系(建構在冷鏈下的體系)」來決定農產品市場價格。當農產品價格不再出現「巨幅波動」,且「短期波動」不再成為媒體追逐頭條的那一天,就是市場經濟學建構完成之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