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魔幻拉美》 鐵道:經濟.政治.文學(上)

諸多文學作品以火車、鐵道為場景或背景,並結合謀殺、懸疑、偵探、推理等元素而蔚為流行。然而,現代拉美小說對火車與鐵道之類的描寫,有其不同的切入點,鮮少有浪漫愛情、神祕旅程、犯罪謀殺之類的情節,反而刻意藉火車承載國家自尊、文化認同、革命抗爭等沉重議題。

陳小雀

蒸氣機的運用促進了人類各式交通工具的發明,其中火車不僅對運輸影響深鉅,也啟發了文學創作靈感。在作家的經營下,熙來攘往的旅客、嘟嘟作響的汽笛、窗外飛逝的風光化成書寫背景,車站與車廂成為小說空間,時刻表則擔任敘述橋段,引領讀者隨著火車移動,游移至不同城鎮。除了人物之外,火車及其設備、甚至周遭環境亦可充當主角,更能扮演配角,創造出浪漫、驚悚、神祕、奇幻等情節。 諸多文學作品以火車、鐵道為場景或背景,並結合謀殺、懸疑、偵探、推理等元素而蔚為流行,例如,阿嘉莎.克莉絲蒂(Dame Agatha Mary Clarissa Christie,1890-1976)的《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1921-1995)的《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德妮斯.伍茲(Denyse Woods,1958- )的《因斯布魯克的午夜火車》(Overnight to Innsbruck)、喬治.西默農、(Georges Simenon,1903 -1989)的《火車》(The Train)等。

與歐美文學相較之下,拉美文學對火車與鐵道之類的描寫,有其不同的切入點。

拉丁美洲的鐡道歷史相當久,逾一百八十年。基於現代化與經濟開發的需要,古巴拔得頭籌,於1837年鋪設了全拉美的第一條鐵路,同時墨西哥也展開鐵路興建計畫。拉丁美洲鐵道史足足比宗主國西班牙早了10年,也比日本早了許多。對拉丁美洲而言,鐵道不僅是經濟發展、或便捷旅程的象徵,所代表的意涵可擴及政治、剝削、革命等層面;因此,現代拉美小說對火車與鐵道之類的描寫,鮮少出現浪漫愛情、神祕旅程、犯罪謀殺之類的情節,反而刻意藉火車承載國家自尊、文化認同、革命抗爭等。

對拉丁美洲而言,鐵道不僅是經濟發展、或便捷旅程的象徵,所代表的意涵可擴及政治、剝削、革命等層面。(www.gutenberg.org/)

拉丁美洲地形多貌,起伏劇烈,增加了鐵路興建的難度,而建興資金主要來自英、法、美等國。例如,美國的巴拿馬鐵路公司(Panama Railroad Company)花了五年時間,於1850至1855年完成穿越巴拿馬地峽的鐵道,工程期間造成無數的工人喪命,其中以中國苦力居多。另外,美國聯合水果公司的子公司中美洲國際鐵路公司(International Railways of Central America),不僅接管瓜地馬拉、薩爾瓦多的舊有鐵路系統,同時壟斷這兩國的運輸系統,讓同樣種植香蕉的小農失去外銷管道,而只好任由香蕉腐爛,小農為了生存最後將農地賤賣給美國聯合水果公司。掌握了中美洲國際鐵路公司的運輸系統,美國聯合水果公司在短短幾年內成為龐大集團,被稱為「國家中的國家」。

美國聯合水果公司的子公司中美洲國際鐵路公司,不僅接管瓜地馬拉、薩爾瓦多的舊有鐵路系統,同時壟斷這兩國的運輸系統,讓同樣種植香蕉的小農失去外銷管道,而只好任由香蕉腐爛,小農為了生存最後將農地賤賣給美國聯合水果公司。(Prensa Libre)

原來必須倚賴馬、驢、騾等馱獸的二十天運送時間,改成鐵道運輸後縮短為二十小時。換言之,鐵道係攫取經濟利益的最佳工具,甚至是剝削人民、破壞生態的幫凶。因此,不少拉美小說家藉鐵道縷述時代悲劇。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2014)在《百年孤寂》(Cien años de soledad)裡,如此描寫火車:

城鎮被可怕的汽笛回音和響聲的呼呼聲震得搖晃不止。/……/這列黃色火車本身是無辜的,它將帶給馬康多許多不明確的正反兩面都有的價值以及肯定的價值,也帶來許多愉快和不愉快的時光,亦帶來許多改變和災禍以及舊日情懷。

香蕉公司需要鐵道運輸網,同樣,蔗糖公司、礦產公司等也依賴鐵道。礦產公司大肆挖礦,而所排放的廢水及廢石含有重金屬,不僅污染環境,也嚴重危害居民健康,一旦居民抗議,政府竟為礦產公司效力,血腥鎮壓居民。祕魯作家史可薩(Manuel Scorza,1928-1983)在《為蘭卡斯敲響戰鼓》(Redoble por Rancas)裡,以黑色幽默寫下:

蘭卡斯從未發生什麼事。最好這麼說,從未發生什麼事,直到一列火車抵達。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