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廷輝
當中國航母遼寧號在3月底率40多艘軍艦在南海列陣被衛星空拍後,美國航母卡爾文森號(USS Carl Vinson CVN-70)也才剛結束2月中至3月中的南海之行,除了訪問菲律賓馬尼拉外,訪問越南峴港更是再創美越軍事交流佳話,面對這種軍事交流,中國駐越南大使館也只能表達關切與不悅,當然不能阻擋。但當卡爾文森號離開南海海域後,與印度結束演習的美國航母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 CVN-71)緊接著到新加坡靠港,選定遼寧號與眾軍艦們打算在習近平出席博鰲論壇之際現蹤南海,原本遼寧號要好好地在博鰲外海進行實兵操演,讓前來博鰲參加盛宴的政商名流們豎起大拇指點讚,但美國航母「不請自來」,在中美貿易戰開打初期,中美航母集結南海,波濤洶湧之際,台灣這艘船舶又該駛往何方呢?
台灣需要「認清事實,審時度勢」
就在中美航母南海擺陣之際,台北適時地出現不相連結卻又相關的兩則新聞,首先是蔡英文總統將在宜蘭外海首次登艦校閱海空軍演習,時間正巧是習近平在博鰲校閱遼寧艦軍演之際;另一則新聞則由《中央社》發布,細數蔡英文政府在南海執行海洋科學研究與人道救援成果與進程,展現台灣在南海問題上是有作為的。不過,此次南海風雲再起的特性與內涵已有所不同,台灣需先認清事實,才能審時度勢。
與印度結束演習的美國航母羅斯福號到新加坡靠港,選定遼寧號與眾軍艦們打算在習近平出席博鰲論壇之際現蹤南海。(REUTERS)
首先是川普政府海軍執行自由航行計畫(FONOP)是有別於歐巴馬政府的,從【表1】中得到的訊息是,執行公開的自由航行計畫頻率平均約兩個月一次;其次,川普政府鎖定美濟礁此一低潮高地吹沙填海之處自由航行三次,美濟礁是未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海艦隊潛艇前進基地,這讓美軍更感到興趣前往探探虛實,以及中國駐守軍隊、海軍及海警反應是否每一次都相同?應變機制是否已有「標準作業程序」(SOP)?第三,美軍在中建島與西沙群島的自由航行計畫,根本性地挑戰中國國內法,即對其所繪製之領海基線並不認同,不願承認其享有內水的權益;第四,進入黃岩島12浬內領海內航行,由於2016年南海仲裁案並未否定黃岩島享有領海,因此,2018年1月17日美軍雖在自由航行計畫下,去挑戰中國在無害通過權的容忍度,但目前宣稱對黃岩島有主權聲索的中國、菲律賓及台灣,僅有台灣以正常(自然)基線劃設領海基線,而對美國提出抗議的也只有中國外交部。
換言之,沒有挑戰各國在南海領土主權的美軍,挑戰的是海洋權利主張,對中國軍事化島礁設施,也並無「拆除」計畫,除非到了戰爭時期,否則平時也不會將這些軍事設施與軍民兩用跑道摧毀,也正是讓中國抓到這一點,只要美軍僅限於執行FONOP計畫,中國也就睜大眼睛盯著看,但面對美軍進行的軍事科學調查行動,雙方認知差異頗大,未來解放軍撈走美軍無人潛水器的事件也可能重演,只是霸氣的川普總統可以容忍在他未上任前被撈走的潛水器送給中國,但就任後想法可就不一樣,加上白宮、國務院與國防部行政官員與幕僚大多主張對中國採取強硬的措施,要撈走美軍的任何儀器,原南海艦隊司令、現海軍司令員沈金龍可能會採取相同決策,但身為中央軍委主席的習近平仍要「綜合考量」後才會下達指令。
(作者製表)
美、日都在積極為安全做準備
如果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美國從2018年開始在東南亞的布局,可以發現美國國防部2018年1月19日公佈了四年來的首份國家國防戰略報告,稱中國正尋求獲得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的霸權,並在未來取代美國、取得全球的主導地位。2018年1月,美國海軍摩根索號(WHEC 722)與謝爾曼號(WHEC 720)交付越南海警;1月24日,美國國防部部長馬蒂斯(James Mattis)訪問越南及印尼,稱越南很長的海岸線,是雙方建立防務關係的一個基礎,同時討論南海自由航行等問題。
2018年3月11日起,訪問完菲律賓與越南的美國航母卡爾文森號戰鬥群與日本海上自衛隊艦船在南海舉行聯合軍演。日本參演的是伊勢號直升機驅逐艦,雙方實施了潛艇探測、跟蹤及海上補給訓練等。與此同時,部署在日本山口縣岩國基地的美國海軍陸戰隊F-35B隱形戰鬥機在黃蜂級兩棲攻擊艦(部署於長崎縣佐世保基地)上實施了起飛訓練。
3月23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通過2018財政年預算,按照川普總統的要求,將國防預算大幅提高。在總額約1.3兆美元的預算中,國防預算近7,000億美元,比去年高出610億美元。其中,五角大樓的基本預算為5,895億美元,海外應急業務652億美元,剩餘撥款給予國防部以外的相關項目。其中包括服役人員工資增長費用、加大武器購買研發費用等。
日本執政黨自民黨則是在3月20日舉行「安全保障調查會」,總結了《防衛計畫大綱》的更改要點。計畫將「出雲號」改造為能搭載F-35B戰機的多用途防衛型航母。自民黨計畫在5月底提交這份提案,並稱北韓核武器和導彈的進展以及中國軍力的擴大和日益強大的海上力量都在製造安全危機,因此日本防衛作戰能力在質和量上都必須加強。
3月11日起,卡爾文森號戰鬥群與日本海上自衛隊艦船在南海舉行聯合軍演。日本參演的是伊勢號直升機驅逐艦。(http://www.seaforces.org/)
日本在3月還分別向駐菲律賓和駐越南大使館增派1-2名武官,並計畫在2018財政年內再向駐馬來西亞大使館增派2名武官,主要負責與駐在國軍事相關人員交流並收集情報。此外,日本防衛省20日表示,將向菲律賓無償提供3架海上自衛隊TC-90教練機。3月28日,日本參議院通過2018年度國防預算,編列總額5兆1911億日圓(490億美元)的經費再創新高,也是連續6年增加國防開支,經費將從4月1日起實施到2019年3月底結束。日本外相河野太郎23日在內閣會議上報告了匯總「政府開發援助」(ODA)實施成果與方針的外務省2017年版《開發合作白皮書》。白皮書提出了為推進安倍政府倡導的「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而活用ODA。白皮書也提出將向東南亞國家提供巡邏船艇及設備,加強海上執法機構的能力。
南海波濤洶湧,台灣需緊握船舵
雖然台灣目前在南海政策上以蔡政府的四項原則,五項作法為中心,但2018年的南海波濤要比2017年洶湧,海上航行的船隻最難過的就是跟在大船旁邊,再加上兩艘大船彼此造浪,海上的其他船隻不僅僅是水漲船高,也可能深陷漩渦而無法自拔。從川普在亞洲行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後,印度、日本、澳大利亞都積極予以回應,但觀察到東南亞國家的態度,多以冷靜、保守、靜觀其變為多,除了越南高層官員在三月連續與印度、孟加拉、紐西蘭、澳大利亞、韓國、印尼等發布聯合聲明在南海立場上表態,但也對「印太戰略」謹慎以對,畢竟這個平台是否以東協為平台?是否跳脫東亞高峰會的格局?是否取代東協加N的模式?都是東協國家關注的焦點,而東協國家也正試圖避開中美之間無論在貿易、政治與軍事上的鬥爭,以免在驚濤駭浪中翻船,南海的詭譎多變,東南亞國家就等著中國放手,讓《南海行為準則》有個具體成果。
台灣在第一時間已經表態支持「印太戰略」下,政策方向已經底定,在南海採取模糊政策(ambiguous policy)的空間逐漸消失,現在要做的當然是緊握船舵,面對接下來南海的「海平面」忽高(緊張衝突)又忽低(和平曙光),台灣當然不可能「放空」又「做多」來回操作,只有緊握船舵,維持既定方向,至少確保自身占領的南海島礁安全應可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