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一路向南》印度崛起的實與虛

印度的崛起對台灣而言隱含新的機會。台印之間的互動雖然有限,但雙方在經貿及戰略上有明顯的互補利益。在新南向政策的鼓動下,台灣近來正醞釀一波新的「印度熱」。貿協及國營單位更帶頭領軍組起「國家隊」,希望搶佔印度市場。是否能夠掌握機會,搭上順風車跟印度這個小巨人一起崛起,將攸關台灣未來的發展及布局。

方天賜/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印度中心副主任

過去的傳統印象中,印度不過就是個落後國家,不需要特別關注。筆者當年留學時,系上就未開設印度研究相關課程。但今日再看印度,已不可同日而語。印度的國家實力及影響力崛起,得到廣泛的認可。到網路書店搜尋一下,就會發現大量有關印度崛起書籍,多少反映了這個趨勢。

事實上,印度一直希望成為世界強權。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便曾表示:「印度以它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就被當作大國,要不就是被視為無物。」只不過,印度在冷戰時期受制於內部發展及外部環境,冀望成為世界大國的美夢並未成真。國際上談到印度時,常常將其與巴基斯坦並列看待。印度扮演的國家角色頂多只是南亞區域大國。

因此,印度崛起其實是相當近期才出現的現象。一直到印度於1990年代開始進行經濟改革後,龐大潛力才得以開始釋放。世界銀行在1997年公布的《全球經濟展望與開發中國家》(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報告中,首度肯定印度的經濟發展潛力,認為它將與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尼等開發中大國改寫世界經濟版圖。高盛(Goldman Sachs)集團則在2001年創造出「金磚國家」(BRIC) 詞彙,並將印度列為其中之一。發展迄今,印度雖然還未達到成為世界大國的野望,但正處於「轉骨」階段,昔日的印度阿三轉眼已是國際上的要角。

莫迪總理上台後,積極從事大國外交,提出「向東行動」政策。國際媒體在報導印度時,常常是將其與美日中等國並列。(AP)

印度的轉變也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面向觀察得知。從國際政治角度的來看,印度正從「南亞國家」的角色轉向「全球強權」。莫迪(Narendra Modi)總理上台後,積極從事大國外交,提出「向東行動」政策。國際媒體在報導印度時,常常是將其與美日中等國並列。2017年中,印度替小老弟不丹出頭,與中國在洞朗地區對峙七十餘天,建立敢於挑戰中國的形象,提升自己在區域中的地位。美國不論是在推動亞洲再平衡或者印度太平洋(Indo-Pacific)戰略時,拉攏印度的企圖都相當明顯。

今年的印度共和國日(Republic Day)慶典,新德里一口氣邀請東協十國領袖前來參加。重點是,東協十國的領導人也都願意配合演出,可見印度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印度不再滿足被當成二等國家,積極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除了中國之外,美、英、法、俄等常任理事國都已表示支持。在重要的國際場合中,印度的發言也愈來愈受到重視。

從經貿角度來看,印度仍然是「開發中國家」,但因身為「新興經濟體」而增色不少。印度窮人仍多,貧富差距也大。然印度中產階級人數達3億,並持續成長,代表的是消費能力和新興商機。印度是人口第二大國,年齡中位數僅28歲,享有人口紅利,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從GDP來看,印度目前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預估即將超越當年的殖民母國英國。若以平均購買力計算,則已是世界第三。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統計,印度在2017-8年度的GDP成長率將達到7.4%,超越中國大陸的6.4%。在莫迪經濟學的包裝下,印度也開始展現強大的吸金術,在2015年成為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 (630億美金)。印度薪資成長也居亞太前矛。哈佛大學國際發展中心因此預測,印度將取代中國,在未來十年成為全球經濟的成長引擎。不論這項看法是否過於樂觀,印度的經貿發展確實已經到了難以輕忽的程度。

今年的印度共和國日慶典,新德里一口氣邀請東協十國領袖前來參加,而東協十國的領導人也都願意配合演出,可見印度具有相當的影響力。(india.com)

從軍事角度來看,印度則積極從軍事「大國」轉型成為軍事「強國」。印度人口眾多,擁有世界第3大武裝力量,並不足奇,估計常規部隊總兵力超過130萬人。此外,印度已在1998年進行核試,成為第六個公開承認擁有核武的國家;近年則積極透過軍購和自建方式,提高軍備的水準。印度自製的殲敵者(Arihant)號核子動力潛艇已在2016年正式服役。除了從俄羅斯取得的超日王(INS Vikramaditya)航母之外,印度自製的維克蘭特號(INS Vikrant)航母預計在今年底完工。隨著經濟的成長,印度也有較深的口袋在軍火市場採購,自2011年後便是世界第一的軍購國。印度也希望國防採購能夠配合「來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政策,要求外國賣家在印度組裝部分軍品,以提高當地就業機會及促進技術轉移。美國大廠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便已宣布願意在印度設廠生產F-16 戰機,以爭取高達100億美元的戰機訂單。

在文化軟實力層面,印度則不再以身為文明古國為滿足,而是積極利用文化資產,成為文創的輸出國。寶萊塢電影逐漸打進東亞市場,便是最明顯的例子。印度總理莫迪則推動瑜珈外交,在第69屆聯合國大會上建議成立國際瑜珈日,也訓令各駐外使館在國際瑜珈日當天舉辦瑜珈活動,一方面讓瑜珈成為印度形象的代言者,另一方面則以瑜珈連結印度與世界。

印度自製的殲敵者號核子動力潛艇已在2016年正式服役。(Indian Defence Update)

當然,印度崛起也有虛的一面。

對內方面,教育普及、性別平權、種姓階級、貧富不均、缺乏效率、政治貪腐等等問題都制約印度的發展。對外方面,印度則需要和平穩定的環境。如何處理與改善與中國、巴基斯坦等鄰國的關係,都是新德里的巨大考驗。換言之,印度最終是否能夠成為世界大國,還有漫長道路,也面臨許多內外的挑戰。但無論外界喜歡與否,印度正處於崛起的過程中,其相對重要性與日俱增,應已無懸念。

就台灣而言,印度崛起隱含新的機會。因為台印之間的互動雖然有限,但雙方在經貿及戰略上有明顯的互補利益。在新南向政策的鼓動下,台灣近來正醞釀一波新的「印度熱」。貿協及國營單位更帶頭領軍組起「國家隊」,希望搶佔印度市場。是否能夠掌握機會,搭上順風車跟印度這個小巨人一起崛起,將攸關台灣未來的發展及布局。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