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偶然言中》這一屆中共三中全會為什麼「提前召開」? 不是三中提前,而是二中改名了

習為了讓議題聚焦,比正常額外多加開了一場全會 (二中),用以專門為國家主席和國監委議題取得形式上的授權。等到這件事完成確認,再舉辦平常就會在二月底召開的「二中」來處理平常二中就會專門處理的政府人事議題,相較之下,這樣的考量較符合邏輯,只是因為多了一場插播,所以今年的二中改名叫作三中。

宋文笛

今年中共建政以來最早的三中全會於2月28日閉幕,時間點異常便引發不少中國觀察家與各界媒體的猜測與議論。一般在二中全會便會提出的政府人事名單,也遲到三中才正式提出。

各屆議論,或云客觀上,習近平的權勢尚未鞏固,人事擺不平,一場會處理不了,需要兩場才能成功擺平人事名單;又或云主觀上,習近平有意轉移焦點,透過議題遍地開花,以淡化修憲廢除國家主席任期限制的衝擊。然這些說法恐怕都不適用於今年的情況。

中共全會的任務與召開邏輯

中共的全會安排有其邏輯可循。每一屆黨代表任期為五年。一般而言,在五年週期內會召開約七場全會,而每場全會都會有各自的明確任務。

一中與黨代表大會基本上綁在一起舉行,於每五年的十或十一月召開,主要任務是處理黨的高層人事。二中則和兩會 (議會) 綁定。由於黨職和政府公職任期約有半年的時間落差,因此多等到隔年二月底或三月初再舉行二中全會,並提出政府公職的人事建議名單 (舉辦完後隔一兩天,就由全國人大舉行投票正式任命,走完過場)。

中共的全會安排有其邏輯可循。每一屆黨代表任期為五年。一般而言,在五年週期內會召開約七場全會,而每場全會都會有各自的明確任務。(REUTERS)

再過半年,當黨職和公職的領導都有一定時間熟悉業務後,才會舉辦三中全會,為這一屆黨政領導的政策方針提出全盤闡述。這也是為什麼在新任期第一年年底舉辦的「三中全會」泰半是提出總體改革方案的主要時機。例如,鄧小平等第二代領導集體所發動舉世皆知的「改革開放」便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發表。

當人事和政策大方針底定後,之後每年就於年底召開一次全會,進行年終檢討,再對於個別次領域的政策方針做加強闡述 (例如黨建、農村改革、精神文明等),行禮如儀。

因此,五年週期內,換屆當時開一次會,第一年開兩次,第二三四五年各開一次會,加起來一共是七次全會。 至此,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全會通常每五年召開七次的理由。那麼,是不是一定剛好開七次呢?

當然不是。

中共黨史上,遇到(一)有比較重大的議題需要聚焦處理,或是(二)政治紛爭比較大時,中共領導就有可能會召開額外的會議。例如,中共八大期間 (1956-1969),便召開了 12次全會之多;中共九大期間 (1969-1973),則只召開兩次;十大期間 (1973-1977),召開三次。

既然習近平已於去年十九一統江湖,確定能夠長期執政,那麼今年就不應該是「政治紛爭比較大」的情況,而是屬於「有較重大的議題需要聚焦處理」的情況。修憲廢除國家主席的任期限制,以及創立國家級的國監委,至少在形式上都屬於事涉國體的重大議題。若不召開一個中央全會進行授權,單由政治局二十來人開個會就決定,未免過於兒戲,因此至少形式上必須開個全會。

既然習近平已於去年十九一統江湖,確定能夠長期執政,那麼今年就不應該是「政治紛爭比較大」的情況,而是屬於「有較重大的議題需要聚焦處理」的情況。(AP)

名義上,中共中央委員會是黨的最高權力機構(在每五年才召開一個禮拜的黨代表大會的休會期間),所有重大決定都需要取得全會的授權才能取得合法性。日常政治局決定要變更或開除一名相當於部長級的中央委員,雖然實質上可以先斬後奏,但是在形式上都須等到每年年底的全會被追認,決定才算完全成立。今年要變更的是國家級的國家主席和國監委,在程序上,當然更需要取得全會的授權。在政治上,此舉為具爭議性的修憲決定取得了合法性,習至少在表面上可以說,為連任移除障礙並不是自己一個人獨斷,而是黨的最高權力機構在事前集思廣益後做的集體決定,是眾人事前授權、決定過的,習只不過是代為協助落實。

習為了讓議題聚焦,比正常額外多加開了一場全會 (二中),用以專門為國家主席和國監委議題取得形式上的授權。等到這件事完成確認,再舉辦平常就會在二月底召開的「二中」來處理平常二中就會專門處理的政府人事議題,相較之下,這樣的考量較符合邏輯,只是因為多了一場插播,所以今年的二中改名叫作三中。

或許等到十或十一月,若今年的四中聚焦於傳統三中會處理的經濟議題上,上述邏輯即可得到印證。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