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紐約地途》再談紐約台灣美食

法拉盛還有「CoCo」,「嚮茶」等台灣茶飲和「Iris」以及「阿波羅」等台式麵包店,以及美食廣場裡一些台灣人經營的攤位。讓人振奮的卻是曼哈頓與布魯克林這兩三年卻多了數家台式風味的美食,而且目標是要打入美國人的市場。

NYDECO

前年曾經為文談了台灣食物何時才能攻進紐約,一年多下來,原本可以說是「台菜沙漠」的紐約市,出現了一些變化,似乎可以看見沙漠中冒出一點綠意。這樣的發展在日本拉麵店和頂級壽司餐廳持續攻城掠地,而韓式炸雞也踏入紐約這個充滿「國際觀」的餐飲市場情況下,讓無數在紐約唸書或工作的旅外台灣人得到某種程度的慰藉。

在紐約「台菜」只是一個概括的統稱,不一定專指台式料理。嚴格來說,紐約這裡的台灣人,就是想念在台灣可能街頭巷尾就可以吃到的銅板美食,或是路口的熱炒店、小吃店。而像鼎泰豐這種高檔美食是屬於需要到教堂禱告的層次,不敢奢求。

要談這兩年來紐約市台灣美食的進展,必須從台灣人餐廳「版圖」開始談起。

直到90年代還有「小台北」稱的皇后區法拉盛,是早年台僑移民紐約開餐館最多的地區。專攻食物歷史的紐約大學歷史系博士郭忠豪先生在《食光記憶》一書中介紹呂明森的「紅葉餐廳」,90年代的「故鄉台菜」與「66海之味」算是在法拉盛市中心的台式料理餐廳的招牌。另外像「新華園」、「南北和」以及「三五九牛肉麵」,則是台灣人開設以「外省菜」為主的餐廳。這些都是台僑週末假日要稍解鄉愁,品嚐故鄉味的主要去處。不過,這些餐廳不是不復存在,就是搬離該區。原因除了老闆年紀大了退休之外,就是被法拉盛市中心近年漲幅驚人的租金給趕走了(priced out)。「66海之味」因為面臨經營20多年的原本店面50%漲幅的新租金而決定不續約,選擇一個面積小很多的地點再重新營業。

原本有「小台北」之稱的法拉盛市中心因為房價店租漲幅驚人,許多經營多年的台灣餐廳都結束營業或是選擇搬離。1992年就在法拉盛營業的66海之味是一個指標性例子。(圖:作者提供)

最近一次因為高額租金而選擇結束營業的受害者則是「南北和」的另一家餐廳,專賣台灣牛肉麵和鐵路便當的「新美華」。皇后區現在比較受歡迎由台灣人開的餐廳如「老華西街」、「北港臺菜館」,「Mama Lee」還有之前提到的「南北和」都已經不在法拉盛市中心。這些餐廳老闆,也沒有打算適當時機再攻回這個不再有「小台北」之稱, 95%是中國新移民的華人鬧區。

原本在法拉盛精華地段王子街的「南北和」幾年前搬到靠近長島的貝賽(Bayside)後,生意依然非常好。(圖:作者提供)

所以,紐約台灣美食就這樣走到末路了嗎?倒也不是。

法拉盛還有「CoCo」,「嚮茶」等台灣茶飲和「Iris」以及「阿波羅」等台式麵包店,以及美食廣場裡一些台灣人經營的攤位。讓人振奮的卻是曼哈頓與布魯克林這兩三年卻多了數家台式風味的美食,而且目標是要打入美國人的市場。

台灣人Sam Lin經營的Iris Tea & Bakery提供精緻台式麵包,在法拉盛很受歡迎,有計劃在紐約市繼續展店。(圖:作者提供)

去年夏天算是紐約台灣餐館元老級的前「華園」與「新華園」老闆的兒子以他父親的名號「唐矮子」選在曼哈頓的雀兒喜(Chelsea)相當熱鬧地段開了一間麵館,賣台灣人熟悉的紅燒牛肉麵與其他川味美食。秋天時,台美人第二代Edward Huang,將目標鎖定一般上班族在曼哈頓上中城西邊哥倫布圓環旁的Turnstyle 地下美食街,開設了「再來(Zai Lai)」台灣小館,同樣提供台灣牛肉麵,還有道地的台式刈包,以及豆漿與燒餅夾蛋等台式早餐。

2017年在曼哈頓雀兒喜的「唐矮子麵館」(上)和哥倫布圓環的「再來」(下)都是把顧客目標鎖定紐約西方人的台灣餐館。(圖:作者提供)

2014年在曼哈頓東村開的Mimi Cheng’s餃子館算是將一般紐約客認為相當平價的水餃或鍋貼(中國城通常賣5個一元)的形象提升到一個正式的料理層次,即使價格比中國城所賣的高出不少,依舊獲得紐約客的喜愛,生意興隆。今年一月,另外一家台式麵館「何家麵店」同樣也要將非常具有台灣代表性的牛肉麵打入東村這個多國料理餐飲的一級戰區。

將地點轉至布魯克林,2015年台灣知名行為藝術家謝德慶在設計學院Pratt Institute附近開了一家咖啡館,除了賣咖啡和糕點之外,後來也陸續增加滷肉飯,刈包和水餃等簡單台式料理,在當地很受歡迎。有工業風的布許維克(Bushwick) 2016年開了一間台式餐廳Win Son,推出所謂「台灣心靈料理(Taiwanese Soul Food)」,把滷肉飯,蛋餅和其他台灣小吃摻入一點西方的元素,也頗獲得紐約客,尤其是布魯克林文青(hipsters)的喜愛。前一陣子在紐約台僑間掀起一陣旋風,連名字都很台的新開台灣餐館「好想吃(Golden Rich)」也選擇在布魯克林的「日落公園」地區落腳,提供紐約最道地的蚵仔煎,滷肉飯,雞卷等台灣小吃,老闆甚至還計劃在農曆年前推出富有年味包括有「佛跳牆」在內的年菜預購。也受到紐約台僑熱切地詢問。

布魯克林日落公園的「好想吃」台菜餐館的老闆相當有野心把正統台灣料理帶給台僑,台式雞捲在紐約無人能出其右。(圖:作者提供)

而過去一年中台灣人非常熟悉喜愛的小點心「車輪餅」就在紐約出現了三家。其中Catmint Wheel Cake轉戰紐約各大美食市集和街坊節;剛開幕不到兩星期的Tea Pot Bubble Tea and Wheel Pie則已經在紐約掀起一陣車輪餅風潮。台灣人開的珍奶茶飲店也多出不少,去年九月在時報廣場舉辦的「台灣珍奶節」更是出現數萬人參與的盛況,目前應該是在紐約最具有代表性的台灣美食。

在曼哈頓中國城新開車輪餅專賣店Tea Pot Bubble Tea and Wheel Pie,老闆特別回台灣拜師學藝,正統的車輪餅非常受台灣留學生喜歡。(圖:作者提供)

這些年來看到台僑和在紐約台灣餐館的關係也很有意思。那就是,這些台灣餐廳想賣的食物太多太雜。比較傳統的台菜館從小吃類的臭豆腐,米糕和蚵仔煎到熱炒店的大菜甚至川菜都要包,打開菜單,四五頁讓人頭昏眼花!但現實上一家餐廳很難將這麼多種不同料理都做到水準以上。往往嘴巴越來越刁的台灣人都是滿懷期待去吃,然後只會滿意少數幾道菜。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雖然東西好不好吃這件事很主觀,但筆者必須說在紐約台灣人,有時候真的是持太高的標準來檢驗這些台灣餐廳。常常在網路上聽到的評論感覺上都是把這裡的食物和在台灣有名的餐廳店家相比較,當然失望的機會會比較大。要知道許多台灣料理的食材紐約不一定會有,不然就是成本太高,如果廚師沒有足夠創意做適當的調整變化,也很難太美味。

紐約有些台灣餐廳為了滿足顧客選擇,往往提供太多不同菜色,導致許多菜餚口味未盡理想,讓嘴叼的台灣人多有批評之處。(圖:作者提供)

90 年代剛來美國後,外州朋友來紐約玩時,一定都會帶他們去法拉盛的台灣餐廳吃飯,老實說,當時也就知道許多台灣小吃料理並不道地,但那時候吃的是鄉愁,只要食物有那麼一點熟悉的味道,就會很感動。

現在物流和人力移動的便利將世界變小了,許多食材取得容易,加上有心人回台灣拜師學藝,漸漸的在紐約也可以吃到越來越接近台灣口味的美食。在日本韓國料理紛紛在紐約飲食引領風騷後,也該是台灣美食在紐約競爭激烈的餐飲界佔得一席之地的時候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