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揭開錄音帶的真面目:12/23勞團抗議參與者人口圖像

清大1223遊行調查團

歷經多個月來的紛爭,民進黨政府即將在1月初臨時會通過《勞基法》三讀,面對勞方激烈的抗議聲浪,民進黨立委卻只做是「錄音帶」循環播放:民進黨立委邱議瑩在12月4日《勞基法》修法審查會議,表明在外面抗議的「都不是勞工,是勞團!真正的勞工在認真工作,真正的勞工期待修法,期待讓他們賺錢!」

執政黨把抗議者化約為「少數」且不是「真正的」勞工,想要以多數之姿強力推動修法,然而到底執政黨口中的「少數人」的樣貌為何?他們為什麼要抗議?

執政黨把抗議者化約為「少數」且不是「真正的」勞工,想要以多數之姿強力推動修法,然而到底執政黨口中的「少數人」的樣貌為何?(記者劉信德攝)

為了回答這組問題,由清大學生組成的調查團在12月23日「反勞基法修惡大遊行」現場中,採用晚近西歐由Bert Klandermans跟Steffan Walgrave等學者力推的「抗議調查方法 (protest survey method)」,一共完成662份問卷(383份網路問卷與279份紙本問卷),至少是現場最高參與人數的13%(以最低警方估約5,000人計,主辦方估計約一萬人)。問卷內容包含受訪者基本背景、就業與勞動狀況、動員的資訊管道、參與抗爭的經驗與抗爭類型等,目的在於探討「誰來抗議?」與「為什麼來抗議?」,理解抗議者的多元樣貌。

民進黨的說法,可以簡單歸納成兩種:

第一、抗議者只是少數勞團。

第二、抗議者只是沒出過社會的年輕人(學生)。

但根據我們的調查發現,具有勞團身分的抗議者恐怕才是少數,學生也非抗議者的主要組成。結果顯示,近八成的受訪者沒有參加工會(78%),並且有超過3/4的受訪者不是透過組織動員而來(76%),甚至發現有兩成的人是第一次上街抗爭。與民進黨的認知恰恰相反,勞團抗議者僅是遊行中的「部分成員」。其次,根據我們的受訪樣本,參與者的職業組成最高比例是已經就職的專業人員(包含工程師),佔所有樣本的38%,若再加上助理(半)專業人員(含技術員),就佔整體樣本一半以上(51%)。結果顯示過半抗議者的職業身分,不是沒有出過社會的學生,而是專業與技術人員。

抗議者的職位身分。(圖:作者提供)

我們進一步發現,青年勞動者是抗爭的主要成員。從世代分佈來看,1980s與1990s參與者佔了85%(1980s計有46%)。這些人不是沒出過社會的學生,而是已經進入職場(總體樣本的平均年資為7.6年),對產業勞動實況有切身體悟的年輕人。而以產業別來看,抗爭者多來自資訊傳播產業(16%)與製造業(11%)。

討論至此,難道這些上街抗議者人沒出過社會嗎?此外,行政院副秘書長何佩珊與民進黨立委林靜儀等人對「年輕人、左翼青年對議題認識不清出來抗議」的說法,不只暴露自身對抗議群眾缺乏認知,更反映她們在選後變得多麽傲慢。以近兩次總統大選宣傳為例,民進黨要號召的重要支持者顯然是活躍於網路的「首投族」,而在我們的調查中,顯然網路使用者並不如謝長廷所說的窩在網路而不上街抗議,相反地,樣本中有近八成的人是因透過PTT跟facebook等社群媒體而來。讓人不禁感嘆,不過幾年,原先被視為民進黨重要支持者的年輕人被選完不理,被逼得紛紛上街抗議。而在參與遊行的動機上,不滿修法程序或是不滿修法溝通過程的人都超過七成(分別是74.36%跟71.02%)。面對抗議聲浪還充耳不聞,這樣的執政黨如果不叫傲慢,什麼才叫做傲慢?

抗議者因不滿修法程序、修法溝通過程者比例。(圖:作者提供)

抗議者以網路(社群媒體、批踢踢)取得遊行資訊的比例。(圖:作者提供)

懇請民進黨政府與民代誠懇面對民眾的心聲,別再遁逃到毫無建設性的修辭術裡。面對真實民意,不要再一意孤行跳針地重複播放「抗議修法者不是勞工」跟「沈默多數支持修法」的錄音帶了。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