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農業二三事》要給農民什麼:對農業政策的來年展望

明年是選舉年,會不會受到選票壓力改變某些既定的農業政策推動,確實值得關注;當然,在部分農業法令的修正與出台之後,農業政策的推動也勢必更有明確性。在利弊權衡下,農業問題終究得回歸到農民身上解決,從政策面可以給農民什麼方能也解決他們的問題,也就是解決的台灣農業的問題。

焦鈞

本專欄前一篇文章,針對了過去一年基層農民對農業政策推動的最真實想法,筆者也試圖從幾個面向提出檢討;本篇將接續這樣的觀察角度,試著拼湊出來年可能的農業政策藍圖與方向,供農政單位參考。

農業基本法的延宕

《農業基本法》的延宕,對整個農業政策推動最大不利之處,就在於缺乏「農業憲法」的高度,去宏觀看待台灣農業未來5、10甚至更長遠的挑戰;而參照其他國家農業基本法的立法模式,採取滾動式檢討,以因應外部環境變化與挑戰,已是共識。今年《農業基本法》的盡早訂定,方能給農民一個具體的承諾與保障,確保農業基本政策方向的不變,這是來年農政單位應該積極列為優先推動的首要政策。

有機農業與友善耕作的專法

對某些追求友善耕作法的農民而言,他們並不認為法令的訂定是最優先與必要的,他們更在意的是農業之於整個環境的角色;一如英國將農業部門,2001年更名為「環境、糧食暨鄉村事務部」,這樣的概念推動,是否更應優先於「有機農業促進法」的出台?《有機農業促進法》草案,是否更應優先於《農業基本法》的訂定?這些都是農業部門在位來立法過程中,需要更積極與社會溝通的部分。有機農產品標章,未來如何與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分工」,農民生產者是否申請產銷履歷之後,一定得朝有機農法跨進?符合有機農產品認證,是否等同產銷履歷?

簡言之,消費者如何在食安標章簡化之後,更清楚知道自己該購買甚麼樣的認證農產品,這才是政策推動的重要檢核點。

《農業基本法》盡早訂定,方能給農民一個具體的承諾與保障,確保農業基本政策方向的不變,這是來年農政單位應該積極列為優先推動的首要政策。(記者簡惠茹攝)

農村缺工與農地管理的老問題

從舊政府到新政府,對農村缺工與農地利用,有其政策思維的差異性;面對解決問題的不同路徑,當然也就產生不同的社會衝擊與效益。特別是農地長期以來的農地非農用問題,今年年中完成了全面性稽核之後所引發的地方政府反彈,都挑戰了執政團隊對當初競選承諾的路線堅持或妥協。

明年就是地方選舉年,這個敏感性話題是否進一步被擴大引爆,相信考驗著農政單位的決策智慧。中央與地方能否在國家整體經濟發展道路上,取得平衡與一致性,農村缺工與農地管理是台灣農業未來發展的基礎性問題,一日不解決農業問題自然無解。

食安風暴

還有多少食安未爆彈?相信沒有人敢打包票,特別是農藥、動物用藥、環境用藥、食品添加劑,甚至基因編輯技術的出現,食物/食品的安全控管,仍會是來年的重要議題。

如果參照美國現行的行政部門職掌分工,農業部門是農業生產安全控管的當然管理人,衛生部門也就是上架食品的安全把關者,至於對環境會產生影響的「農藥」與「藥物」則交給環保部門統籌制定管理規章。未來,食安把關是維持現行的農委會、衛福部雙把關,還是要把升格後的「環境資源部」納入,哪一種運作模式符合我們的國情,現有的環保署毒物與化學物質局還可以有甚麼功能性的發揮,想必在未來一年都必須擬定、模合出更佳的運作模式。

農藥、動物用藥、環境用藥、食品添加劑,甚至基因編輯技術的出現,食物/食品的安全控管,仍會是來年的重要議題。(記者楊金城攝)

面對氣候變遷下的農業挑戰與全球化的威脅與競爭

氣候變遷從正面角度看,加速的農業的產業轉型;台灣雖然一直自外於全球糧食缺乏的危機感之外,但每年超過95%的雜糧進口仍是一道抹滅不去的紅線。加上,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人口結構的少子化與高齡化,農業生產面向的調整除了面臨「稻米生產過剩如何有效去化」的巨大挑戰,同樣是去年底出台的大糧倉政策計畫推動,不能僅僅是「生產面積」的數字提升,如何同步提升消費意識的建立,絕對是未來一年的重點政策之一。

導入農業新科技與新管理技術,高喊許久的「農業4.0」能否成為中央政府更高位階的農業方針,也是未來這一年的觀察重點。

明年是選舉年,會不會受到選票壓力改變某些既定的農業政策推動,確實值得關注;當然,在部分農業法令的修正與出台之後,農業政策的推動也勢必更有明確性。在利弊權衡下,農業問題終究得回歸到農民身上解決,從政策面可以給農民什麼方能也解決他們的問題,也就是解決的台灣農業的問題。

對農民利益的全面性關注這一點,是絕無妥協空間;未來這一年,如果偏離了以農民為本位思考的農業政策,必定會是一條失敗的路徑並對台灣農業帶來莫大的災難!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