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故事》從「北海道最初的主人」到「日本的少數民族」——阿伊努人

直至 1997 年,日本憲法終於包含了「尊重阿伊努人權利」的若干內容,並通過阿伊努文化振興法,代替具有民族歧視性質的「北海道舊土人保護法」,包括人權保護、振興民族文化、創設文化基金等。2008 年,日本政府更首次承認阿伊努人為原住民,重新確認阿伊努人在北海道的地位。

◎陸奧

1992 年 12 月 19 日,聯合國在美國紐約召開集會,世界各國代表、少數民族領袖和全球具影響力的人士均聚首一堂,其中的一場演講引起在場人士的曯目。一位頭戴矮身平頂帽、身穿民族色彩袖服的老年男子緩緩地登上台前發表演講。

現代阿伊努人的傳統服飾。(Source:Wikipedia)

他是北海道同胞協會理事長,野村義一。

他一人站在演講台上,緩緩道出阿伊努族的困境。在日本政府同化政策的影響下,政府不只是否定北海道的阿伊努族(アイヌ)的傳統文化,還剝奪了阿伊努族領土(北海道、樺太、千島群島)。他要求日本政府根據《國際人權規約》,為阿伊努族的生存權利制定法例。

不過,日本政府代表直接拒絕了野村義一的要求。日本代表指出,日本憲法保障之個人權利,包括享有自己的文化,實踐自己的宗教與使用自己的語言,但在日本國內並沒有聯合國《人權規約》中定義的少數民族,這與日本政府先前曾制定的《北海道舊土人保護法》的作法顯然南轅北轍。阿伊努族只能繼續在日本社會夾縫中求生存,努力延續阿伊努文化。

大和族與阿伊努族的角力

儘管日本政府否定阿伊努族為少數民族,但阿伊努族確實與日本主體的大和族有別,早在古籍中就已明文記載兩者的差別。從身體特徵而言,阿伊努族普遍膚色比較暗,低額多鬚,深眼窩,毛髮極爲濃密,有捲髮的傾向;大和族則普遍是皮膚白皙,臉型瘦長,鼻子窄高。再者,兩族的起源地也大不相同。大和族起源於今天島根縣出雲一帶,阿伊努族則是今天北海道(舊稱:蝦夷地)和西伯利亞一帶。

來自薩哈林的阿伊努人,1909。(source:Wikimedia)

兩者原本毫無交集,生活的地方各處一方。隨著歷史演進,大和族慢慢向東擴展,建立以京都和奈良一帶的大和朝廷,勢力延伸至今天關東一帶;同時,阿伊努族也慢慢擴展至東北一帶定居,兩族由此相遇而磨擦。

日本對於阿伊努族的最早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日本書紀》。日本傳疑時代,有一位名為小碓尊的皇子,天生力大無窮,武藝超凡。其父景行天皇曾委派小碓尊東征西討,為大和朝廷建立穩定的局面,當中包括東征蝦夷人。《日本書紀》記載:

「朕聞其東夷也,識性強暴,凌犯為宗。村之無長,邑之勿首。各貪封界,並相盜略。亦山有邪神,郊有姦鬼。……其東夷之中,蝦夷是尤強焉。男女相居,父子無別。冬則宿穴,夏則住樔。衣毛飲血,昆弟相疑。」

另外,又提到:

「東夷之中,有日高見國。其國人,男女並椎結文身,為人勇悍。是總曰蝦夷。亦土地沃壤而曠之,擊可取之。」

不少歷史學者相信,這裡提及的蝦夷就是阿伊努人。當時小碓尊出兵征討蝦夷時,由海路進入陸奧國(現今日本東北)攻打東夷日高見國,再經常陸國(現今茨城縣)班師,可謂兩族首次交戰。

傳疑時代的記載雖然未必百分百準確或可信,但毋庸置疑的是,大和族和阿伊努族早在古時已有頻繁的接觸。隨著歷史進程,大和族先後派出遣隋使、遣唐使等,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發展一日千里,漸漸超越以部落為組織、狩獵為生的阿伊努族,勢力擴展十分迅速。

傳統阿伊努人的習俗。(Source:Wikimedia)

到了中古時期,大和族的勢力範圍更已擴展至日本東北,將阿伊努族的勢力範圍縮窄至東北一部和北海道一帶,而且更有不少身居東北的阿伊努族被納入大和族的統治範圍。

在中古至近代期間,阿伊努族和大和族曾因為勢力壓迫,不斷發生衝突,其中較著名的有三場戰役。

胡奢麻尹之戰

胡奢麻尹之戰(コシャマインの戦い),是 1457 年發生於渡島半島的戰役,也是第一場大和族與阿伊努族較大規模的一場戰爭。

在今天大概位於北海道函館市位置,當時住著不少大和族的村落。有一天,一位阿伊努族的男子來到大和族的村落,向村內鐵匠訂作一把佩刀,到了交收佩刀時,阿伊努男子與鐵匠因佩刀的品質和價格問題發生爭執,鐵匠一時氣憤,便以剛完成的佩刀殺死阿伊努男子。

當時的阿伊努族早已積聚不少對大和族的不滿,因此當時的阿伊努族首領胡奢麻尹(コシャマイン)便藉此阿伊努男子被殺事件,集結阿伊努族人,發動戰爭攻擊大和族的居住地「道南十二館」。起初,阿伊努軍捷捷大勝,攻破道南十二館中的十館。其後,大名蠣崎季繁派遣武田信廣率軍與阿伊努軍決戰,於七重濱一帶用箭把胡奢麻尹父子殺死,結束了這場戰事。

「道南十二館」示意圖。(Source:Wikipedia)

武田信廣戰勝阿伊努軍後,控制了蝦夷地南部的範圍,加強了大和族在北海道南部的勢力範圍,為其後松前藩的版圖建立基礎。

沙牟奢允之戰

第二場較大規模的戰爭是沙牟奢允之戰(シャクシャインの戦い),發生於江戶時代 1669 年至 1672 年間。

戰爭的背景追溯至德川家康最初成立幕府時,德川家康分封松前慶廣為松前藩藩主,封地位於蝦夷地南端渡島半島。由於蝦夷地一直是阿伊努族的居住地,面對突如其來的大和族武士移徒當地,自然心生憤懣。後來,德川家康更授予松前藩「黑印狀」,來獲得壟斷與阿伊努族貿易的權利,藉此剝削與壓榨阿伊努族,導致兩者關係惡化。

到了 1640 年代,蝦夷地的阿伊努族內部發生分裂,分為東阿伊努族和西阿伊努族。西阿伊努族的首領為爭奪治流上的漁獵權,與東阿伊努族的首領發生衝突。在連年衝突的期間,東阿伊努族的副首領曾殺死西阿伊努人,此時雖然松前藩介入調停,但沒有正面的結果。反而,西阿伊努族為了報仇,殺死了東阿伊努族的首領,兩部族開始了長年的對戰。

1668 年,西阿伊努族的首領在戰爭中戰死,西阿伊努族向松前藩派出使者求援,但使者卻離奇死亡。當時繼任的東阿伊努族首領沙牟奢允得知後,藉機散播松前藩毒殺使者的謠言,並順勢拉攏西阿伊努族,將形勢轉化為阿伊努族與大和族的對峙。

位於北海道新日高町真歌公園的沙牟奢允像。(Source:Wikipedia)

1669 年,東阿伊努族首領沙牟奢允聯同其他阿伊努族的部落,向松前藩進攻,一度佔領松前藩大半領地。但松前藩也立刻向津輕、南部、秋田三藩請求支援。最後當然是以有火槍裝備優勢的松前藩獲勝。不幸的是,在戰爭結束後,松前藩原本已與阿伊努族和談,但東阿伊努族首領沙牟奢允在受邀出席宴會期間,卻又遭到松前藩暗殺,阿伊努族頓時失去凝聚力,徹底失去與松前藩抵抗的能力。

此場戰爭穩固了大和族在蝦夷地南部的勢力,阿伊努族的勢力也縮窄至蝦夷地中部和北部地區。

國後・目梨之戰

自沙牟奢允之戰後,大和族不斷擴展在蝦夷地的生活空間,漸漸遍及整個蝦夷地。不少大和族的商人更遠走至蝦夷地經商,開採當地特產變賣,並僱用阿伊努人為廉價勞工,反客為主地讓阿伊努人為他們服務。此外,大和族商人與阿伊努人交易時,還經常欺詐他們,投機的貿易手法讓阿伊努族十分不滿。

18 世紀松前町的阿伊努人。(Source:Wikipedia)

1789 年,蝦夷地國後島(クナシリ)當地的大和族商家飛驒屋,因經年累月的投機手法、剝削阿伊努勞工等問題,讓阿伊努族人忍無可忍。一群阿伊努人趁部落首領不在領地的時候,突然奮起襲擊飛驒屋的商船和商人,此時,根室以東一帶(メナシ;音譯目梨;阿伊努語為東方之意)的阿伊努人也同時起義呼應,一時之間殺了 70 多名大和族人。松前藩得悉事件後,立即派兵鎮壓,最後經阿伊努族首領的勸解後,松前藩只對當中核心涉事的 30 多人處刑。

事後,松前藩把飛驒屋在當地的經商權利收回,為防止當地阿伊努人再次起義,幕府將蝦夷地(除松前藩的領地)化為直轄地,嘗試引入自身的社會制度,改善當地阿伊努人的經濟,將大和族與阿伊努族的居住範圍分開,減低民間衝突。然而,這也意味著阿伊努族漸漸生活在大和族的社會制度之下,不知不覺地受到同化。

維新後的蝦夷地

1868 年,德川幕府最後一代將軍宣佈大政奉還天皇,隨後展開戊辰戰爭。在戊辰戰爭期間,維新軍原本早已在江戶開城時,接管幕府直轄的蝦夷地。然而,維新軍與舊幕府軍於東北激戰期間,舊幕府海軍總裁榎本武揚,於江戶率領一眾幕府遺臣帶領 4000 餘人從品川灣逃脫,駛向蝦夷地,平定蝦夷南部,並建立蝦夷共和國。

維新政府就此立即組織軍隊北伐蝦夷共和國,包圍蝦夷共和國主城五稜郭。經過一輪炮擊戰後,榎本武揚開城投降,蝦夷地的南部最終納入維新政府管治。

1869 年,收復蝦夷地的明治政府宣佈該地設 11 國 86 郡,以箱館府為行政管理機關,地位與日本中央政府的各省同等級,並增設開拓使,大規模開發蝦夷地,首任開拓使長官便是前佐賀藩主鍋島直正。

鍋島直正身邊的得力助手──前佐賀藩藩士島義勇,當時同行擔任開拓使判官一職。

前佐賀藩藩士島義勇。(Source:Wikimedia)

島義勇考慮箱館於蝦夷地的地理位置過於偏南,遂提議將開拓使的本廳設於蝦夷地的中間區域。鍋島直正接納其意見,選定將開拓使的臨時辦公場所設於錢函(現今的小樽市),同時選定以現今的札幌市一帶開始規劃城市及開拓使廳舍的興建。島義勇以京都和佐賀城下町的昔日風貌為藍圖,揚言要把四野無人的札幌一躍而成「五州第一之都」(五州指東南西北中,意思為世界)。今天札幌的街道不少以數字命名的條通,正是參考京都市作為藍本。

在北方如此嚴寒的地方進行都市建設,可想而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金錢才能進行。可惜的是,鍋島直正上任未及一年就辭任,島義勇與繼任的開拓使長官東久世通禧,因財政預算問題而起爭執,最後遭解職。他的札幌市市建計劃雖未實現,但已讓他得到「北海道開拓之父」的稱號。

島義勇遭解任後,原本開拓使判官一職原為松浦武四郎擔任。松浦武四郎認為開拓事業無疑是剝削蝦夷人生活空間,遂拒絕赴任。最後,札幌市由後繼的開拓使判官岩村通俊建造完成。1871 年 5 月,開拓使廳遷移至札幌,自此全蝦夷地域皆屬開拓使管轄範圍。

開拓使廳遷入札幌後,由軍人出身的黑田清隆擔任開拓使長官。他籌備了為期十年的開拓計畫,預算花費 1,000 萬日圓。首先,他規劃動員舊武士和士族移民北海道;其次,鼓勵民眾自發到北海道開墾,由政府提供米、金錢、農具等補助;第三,招募外國人,引入西方技術開拓北海道。另外,為了加強對俄羅斯於北方的國防,設置屯田兵制度同時兼顧開墾及警備的工作。經過大規模的開拓計劃下,蝦夷地於短短十年間,人口增長達 10 萬人,城町也陸陸續續出現。

位於北海道開拓村的開拓使本廳舍複製建築。(Source:Wikipedia)

此外,明治政府把開拓使廳遷入札幌後,開始考慮修改蝦夷地這一名稱。曾多次在北海道探險的松浦武四郎向明治政府提出了北加伊(ほっかい)道、海北道、海東道、日高見道、東北道、千島道六個名字方案。最後,明治政府決定採用「北加伊道」這一名稱,並且效仿東海道,將「加伊」改為「海」字,遂名為「北海道」。

阿伊努人的現代抗爭

儘管北海道自 19 世紀末起發展迅速,但阿伊努人與大和人的千年歷史問題卻沒有迅速地獲得解決。

1899 年,明治政府頒布《北海道舊土人保護法》後,阿伊努人被自動授予日本國籍,被禁止以阿伊努語溝通,甚至嚴禁任何狩獵、漁業、祭祀等傳統行為。阿伊努人更被迫學習日語,並須改日本名字。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北海道人口超越 300 萬人,但當中有逾半數來自本島的日本人,阿伊努人在北海道反而由「主人」成為「客人」,成為日本境內的一支少數民族。

參加 1904 年世界博覽會的阿伊努人。(Source:Wikimedia)

在享有新式教育的同時,阿伊努人也漸漸意識到自身民族和傳統文化消亡的危機。1946 年,北海道阿伊努人召開了「全道阿伊努人大會」,大會以阿伊努人的教育、福利、保健設施等作為主要議題,成立「社團法人北海道阿伊努協會」。1961 年,該會更名為「北海道同胞協會」,對與阿伊努相關的問題都設法做出積極努力。1984 年,該會要求日本政府制定「阿伊努新法」以取代「北海道舊土人保護法」,並不時進行激烈的抗爭運動。

直至 1997 年,日本憲法終於包含了「尊重阿伊努人權利」的若干內容,並通過阿伊努文化振興法,代替具有民族歧視性質的「北海道舊土人保護法」,包括人權保護、振興民族文化、創設文化基金等。2008 年,日本政府更首次承認阿伊努人為原住民,重新確認阿伊努人在北海道的地位。

時至今日,雖然阿伊努人重新被日本政府認可,但守護其傳統文化仍需要很大的努力。北海道作為僅次東京都的最大行政區,不但是現代日本不能忽略的一部分;同時,原住民阿伊努人也是現代日本中重要的一員。

位於北海道的阿伊努民族博物館。(Source:Stuart Rankin@flickr)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故事 「北海道最初的主人」到「日本的少數民族」——阿伊努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