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偶然言中》陳敏爾十九大不會入常

習近平延長執政和避免跛鴨的個人政治利益,和其他勢力意圖保護既有任免慣例的利益,彼此高度相容。因此,習近平於十九大的「阻力最小路徑」是按照「論資排輩」的方式重組政治局常委。在此大方針下,陳敏爾,甚至胡春華,可能將會雙雙「失常」。

宋文笛

本月稍晚中共將召開五年一度的攸關領導人換屆的第十九屆中共全國黨代表大會,簡稱十九大。除去各界熱議的是否更換「主席制」問題,以及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是否入黨章問題,就常委人員組成部分,本屆可說有兩個半懸念。

第一個懸念是被外界視為習近平接班人的陳敏爾是否入常,以及連帶牽動的同為「六零後」的胡春華是否入常。

第二個懸念是中紀委書記王岐山是否退休。

那半個懸念則是十九大後,常委人數是否維持十八屆期間的7人制。

由於常委人數受前兩者,在一定程度上王岐山退休與否和陳敏爾、胡春華是否入常亦有連動性,本文將聚焦討論陳敏爾是否入常,作為切入點。

本文核心觀點是習近平延長執政和避免跛鴨的個人政治利益,和其他勢力意圖保護既有任免慣例的利益,彼此高度相容。因此,習近平於十九大的「阻力最小路徑」是按照「論資排輩」的方式重組政治局常委。在此大方針下,陳敏爾,甚至胡春華,可能將會雙雙「失常」。

從孫政才到陳敏爾

現任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普遍被各界視為習近平的親信,和北京市委書記蔡奇,或將接任中宣部部長的黃坤明等人皆被稱為習家軍「之江新軍」的一員。習近平擔任浙江省省長和省委書記期間 (2002-2007),陳敏爾即為習的筆桿子,在公務上擔任浙江省委常委和省宣傳部長,傳聞在私交上,宣傳部指導的《浙江日報》上當年署名習近平的《之江新語》專欄文章,許多實際上是出自陳敏爾以及其幕僚之手。習近平當年競爭大位時,得力於自身先後服務於內陸農村地區和經濟發展的沿海省分,仕途履歷完整;習於2012年底接任總書記後,亦似有意按照自身經歷栽培陳敏爾,有鑑於陳敏爾多年仕途皆在富裕的浙江發展,遂將陳調往西部的艱難省份貴州,為日後更上一層樓做準備。如同習近平競爭大位時,得力於他的仕途履歷完整,先後服務於內陸農村地區和經濟發展的沿海省分一般。

陳敏爾普遍被各界視為習近平的親信,和北京市委書記蔡奇,或將接任中宣部部長的黃坤明等人皆被稱為習家軍「之江新軍」的一員。(Reuters)

直至今年7月,原本被認為是兩名下屆接班人之一的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遭到拔除,由陳敏爾取而代之。陳轉身成為西部首席重鎮的大諸侯後,在「近期偏差」 (recency bias)的影響下,原本看好胡春華的各方觀察家在跌破眼鏡之餘,紛紛改口認定習近平必然有意將年富力強的陳敏爾培養為接班人,並將於十九大將他晉升入政治局常委會。舉例來說,現役美國政界在中美關係上發言權幾乎僅次於季辛吉的前美國財務部長保爾森 (Hank Paulson) 旗下的保爾森基金會(Paulson Institute),近日發布的調查結果,便體現了新的共識:各方看好的十九大常委人選,被看好度排名最高的為王岐山,第二便是陳敏爾,原本的「王儲」胡春華則已掉到第五名,淪落「失常」邊緣。

觀察家之間主要的小分歧只在於:陳到底會單獨「入常」,成為實質總書記接班人(所謂「王儲」/ heir presumptive),或是陳會和胡春華一同入常,由陳為「王儲」,胡為「相儲」(總理接班人)。

陳敏爾入常所需資歷不如十年前的習近平

就資歷上來看,如今的陳敏爾和十年前(2007)即將成為王儲時的習近平,經歷的確極為相似。陳敏爾堪稱是陽春版的習近平。習近平任內曾多次強調「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發於行伍」,習、陳兩人同樣是地方紮實一層一層歷練上來的官員,於艱困和富裕省分皆有經驗,並且同樣是做過一屆候補中央委員後,再接一任中央委員,在換屆前五年內先後出任正部級的省委一把手和副國級的直轄市市委書記,然後聽牌爭取進入常委。

習近平當年在「入常」前一屆,才首次出任中央委員,並出任地方省委一把手約五年。他於十七大換屆前被短暫調往政治局委員級的直轄市(上海)書記崗位,過水7個月後,一舉連跳兩級,從中央委員身分直接進入政治局常委,化身為紅朝儲君。

同樣的,陳敏爾目前也是在第一任中央委員任內。他於2012年出任地方省政一把手,並於兩年後扶正為省委一把手。兩處經歷累計接近五年後,於換屆前三個月被調往政治局委員級的直轄市(重慶)書記位置,獲得「局級」品位,亦被外界認為是儲君人選黑馬,入常大熱門。

原本被認為是兩名下屆接班人之一的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圖)遭到拔除,由陳敏爾取而代之。(Bloomberg)

陳敏爾相對較弱的是,除了缺乏習近平的軍方背景,陳的省委書記領導經驗只有3年(18大後的頭兩年擔任二把手,省長)。其次,雖然同樣是直轄市,重慶的實質地位畢竟比起中國經濟火車頭的上海稍遜,而且過水的時間也只有三個月,比起習在上海時間更短。

年齡上來看,當年習近平是篤定要在 2012年進入常委的。當時年方59的習,足以擔任標準的兩屆常委,符合做為儲君的標準配備。相較之下,陳敏爾五年後62歲時接班,連做兩任到72歲退休,乍看之下並無不可。但是考慮到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集權成功,未必願意按照不成文的「新慣例」做滿兩屆總書記便下台(之所以稱為「新慣例」是因為歷來領導人中真的做滿10年便下莊的領導人也只有胡錦濤一人)。

若是習的確意圖擔任領導人達三屆以上才卸任,等到 2027年換屆時陳已經 67歲,其實並非最理想的王儲接班年齡。因此年齡上最符合習近平需求的接班人,可能不是陳敏爾,而是得往比陳更年輕的現任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中尋找。(今年八月份傳聞的北戴河期間,媒體報導胡春華一直在廣東省進行調研,胡做為第六代領軍者,無論儲君身分是即將被真除或是被剝奪,都應當面有所交代,因此更加從旁佐證十九大不像是樹立儲君之年。)

陳敏爾和胡春華皆不入常?

現階段的陳敏爾想越過胡春華成為王儲,爭議性偏高。再以習、李為例,就接班梯隊的組成安排來說,習近平和李克強當年資歷幾乎完全重疊,做為王儲和相儲,地位相當,同時進入常委,能夠服人;習近平雖然中委年資稍晚李半屆,但是有紅二代和軍委經驗加分,出任掌軍的總書記,亦屬合理。

但是陳敏爾的資歷要和同年齡層的胡春華競爭,卻小有不如。胡春華已任兩屆中央委員和一屆政治局委員,若從他擔任共青團第一書記時期開始起算,處於正部級以上已達11年,擔任省委行政一把手,也比陳敏爾提早4年。陳敏爾只有一屆候補中央委員和一屆中央委員資歷,正部級經歷5年。陳胡之間的資歷差距比起當年的習、李差距更大,更增加陳敏爾要在短短三個月內後發先至的難度。

何者會上台,可能取決於習近平的集權成功程度。(Reuters)

要不次拔擢陳敏爾到胡春華之前,便得先打破「論資排輩」的慣例。的確,習近平第一任總書記任內,無大破無以立威信,因此常出現包含「刑上常委」等打破慣例之舉。但是大破之後當有大立,在即將開始第二任時,考慮到確立制度(institutions)能夠降低治理成本,習應該會比之前更注意維持遊戲規則,因此要讓陳敏爾一舉超車排序到胡春華之前,政治成本恐怕偏高。

所幸,陳敏爾不一定非得排到胡春華之前,如同上述,若習近平要做三屆以上,十九大很可能還不是確立接班人的時機。那麼陳敏爾便不是習近平真正的王儲。陳於十九大期間需要達成的作用不是壓制胡春華,只需能夠稀釋胡春華的儲君成色,避免讓習出現跛腳鴨效應即可。

要做到不讓資歷夠格的胡春華入常,又要避免讓人感覺到不是針對胡個人(single out),可以有兩種處理方式:

第一是論資排輩,往常委內添充五年後會因年齡屆線而退休的資深政治局委員,讓年輕的陳、胡再等一等。

第二是改變分母,或是讓王岐山透過《能上能下條例》打破年齡限制而續任常委,或是減少常委名額,從7人減少到5或6人,亦或是真的擋不住胡,可以直接增加分母(常委名額),導致胡進陳也進,但是都不擔任儲君類型職務效果(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常務副總理)。

第一種論資排輩的方法操作起來難度較低,應是優先選擇。那麼,按照這個思路,現任政治委員中資歷比胡春華更資深的人如下表:

十九大常委主要人選。(作者製表)

假設習、李必然連任,再假設王岐山將選擇退離常委會,那麼除了與習關係特殊的栗戰書幾乎必然入常之外,剩下的名額論資排輩,有資格的爭取者是李源潮、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孫春蘭、劉奇葆。

其中,孫春蘭因為業務的重要性相對較低,史上亦無女性常委先例;劉奇葆則因為和王滬寧同質性高,而其資歷相對稍淺,因此不優先考慮孫與劉。

立下遊戲規則後,我們可以評估以下列組合的機率最高:

十九大常委:王岐山退休、派系和解模式。(作者製表)

七人中,栗戰書、趙樂際、王滬寧皆是近年來和習近平亦步亦趨的親信,若能成局,習派在常委會便能穩定過半無慮。

其中最有變數的是王滬寧。王滬寧與韓正的資歷相當,都擔任過三屆中央委員,一屆政治局委員。王的優勢一在於與習近平的關係密切,曾是三朝元老的王派系色彩較淡,能為各派系所接受,再就資歷和業務來說,他比韓正多了一屆中央書記處書記經歷加分,三來政協亦是統戰與養士部門,和王的工作背景相符。韓正的優勢在於,做為實權的地方諸侯,他的政治能量高於缺乏行政經歷的王。其次,按慣例,近30年來,每位上海市委書記皆能成功入常(除了被廢黜的陳良宇),每屆常委會亦至少會有一名上海代表,以顧及地域平衡。雖然韓正與王滬寧皆是上海人,但是長期當上海父母官的韓正顯然是更有代表性的上海發言人。

三來,韓入常比王更具急迫性。韓正今年63歲,依照「七上八下」慣例,今年是入常的最後一次機會,62歲的王滬寧則可以再多等一屆,等到下屆二十大再領取此「終生成就獎」。兩人的機會在伯仲之間。若王滬寧上馬,則習近平在常委會掌權會更安心。若韓正上馬,則可以減少潛在的地方反彈聲浪。

胡春華已任兩屆中央委員和一屆政治局委員,若從他擔任共青團第一書記時期開始起算,處於正部級以上已達11年,擔任省委行政一把手,也比陳敏爾提早4年。(http://www.scmp.com/)

何者會上台,可能取決於習近平的集權成功程度。若是集權大成,習成立的國安委、深改組以及各式領導小組的重要性日增,而常委會的決策功能相對遞減,那麼大可妥協將常委的光環給予韓正,而將王滬寧留在深改組。相反的,若是常委會持續做為核心決策單位,那麼習便有更多動機讓王滬寧入常,甚至挽留王岐山留任,以鞏固在常委會上的多數票。

常委會另外三席屬於以往被認定為團派的李克強、汪洋、李源潮三人。李克強的總理之位難以動搖,在此略過不提。汪洋雖有共青團經歷,但並沒有在團中央工作過,團派的烙印不深,他近年多次陪同習出訪,也多次帶團參予美中戰略經濟對話等國際會議,鋒頭近似十八大前的王岐山,應該有很高機率獲得各派認同。李源潮雖然近年飽經謠言之苦,也不被絕大多數觀察家所看好,但是在假設派系大致和諧,並且欲避免胡春華入常成為接班人,又無適當說帖時,解套方法便是論資排輩請胡讓賢予他在團中央的前輩和最資深的政治局委員李源潮,做為不讓胡入常的安慰獎。因此李仍有較高機會入常。

王滬寧擔任過三屆中央委員,一屆政治局委員。王的優勢一在於與習近平的關係密切,曾是三朝元老的王派系色彩較淡,能為各派系所接受。(Reuters)

結語

習近平已經取得「核心」地位,政治影響力直逼毛鄧,不是沒有機會出現小概率的「黑天鵝事件」(black swans),例如「主席負責制」從軍委擴展到黨政,或是國安會、深改組等新設的機構逐步實質取代了常委會的議政功能(不妨以清朝雍乾年間內廷的軍機處取代外廷的內閣做比喻),那麼常委與否便不再是核心問題。毛澤東前期曾有「五大書記」,後期有文革小組,鄧小平亦有中顧委,實質影響力都曾逼近甚至凌駕於常委會之上。習是否準備依樣畫葫蘆,除了習本人,他人無從得知。

歐巴馬任內的國安會東亞部資深主任麥艾文(Evan Medeiros)曾坦誠表示:

一切政治預測都是建立在既有遊戲規則和菁英共識會持續大致不變的假設上。若是這些基礎改變了,那麼做預測的成功率和擲骰子賭博也差不了多少 。(if “the de facto rules and norms of elite succession…﹝do not﹞ hold, predicting outcomes is a crapshoot”)。

誠如麥氏所言,一切關於常委的討論皆是建立在常委會會延續做為最高決策機關的基礎上。

由於現狀習近平選擇維持「論資排輩」的慣例不只符合其利益,亦是執行上的「阻力最小路徑」(path of least resistance)。因此本文假設既有遊戲規則將大致成立,並傾向認定常委會維持原本7人席次的機率較高,如同上述,習派常委將在3-4人之間。在維持7人制的情形下,陳敏爾入常機率偏低;只有在遊戲規則改變,例如常委會人數增加到9人,才會有較顯著的入常機會。在認知到今年黑天鵝事件發生機率高於過往的情形下,依然提出此探討,以供後續觀察與討論。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