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農業二三事》食物食材的營業用與(超市)家庭用

營業用食材與加工品的工廠化生產,統一了產品的規格標準化,並在安全指標與風味保存取得了一個最低限度的平衡;傳統市場,除了那多出來的人情味之外,每個攤位上的食物,體現了當下農業生產結構的縮影以及當前高標準食安管理上的「最大風險暴露值」。

焦鈞

首先說明一下,從食物食材供應鏈的角度,通常區分為「業務用」與「家庭用」。在台灣,國人對傳統市場的依賴程度偏高,超市通路仍非一般大眾採購首選的情況下,家庭用食物/食材又可分流為超市與傳統市場兩個通路型態。但有趣的是,不論是在餐廳享用美食、或吃著夜市小吃的同時,你是否知道這美味的背後所隱藏的複雜產銷供應鏈?通路型態的特殊分流,也早已悄悄地滲透到農村經濟體系之中,逆轉農業生產結構。

從食物食材供應鏈的角度,通常區分為「業務用」與「家庭用」。(ALS Global)

先從多數民眾所不知的業務用食材談起吧!

日前引發爭議的,莫過於滿街手搖冰品店、連鎖咖啡館,當中最重要的「鮮奶」原料;不論是火紅的拿鐵咖啡,或是國民天王美食的珍珠奶茶,都得用上乳製品原料。但消費者多所不知,其實奶茶與拿鐵用的「牛奶」學問可就大了!這些標榜以鮮乳為添加的飲料,基於成本考量很多用的是所謂的「冰磚奶」。雖然,這種經過「還原過程」的所謂「乳品」,並沒有安全上的疑慮,但「鮮乳」二字的定義早已被破壞殆盡-其實,這何嘗不是一種隱性的食安風險呢?

當業者可以拿冰磚奶做原料,卻在廣告上說是「鮮乳」的時候,也就難怪在超市賣場陳列一罐罐的「鮮乳」、「生乳」、「鮮奶」,乃至「保久乳」、「調味乳」等讓消費者眼花撩亂的同時,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鮮乳」是那麼的不可多得!也因此,開始有店家主動與牧場合作,強調不用冰磚奶而採牧場直送;對大型連鎖飲品業者而言,它們開發出「業務專用」的乳品做為飲料的原料,這又是民眾很難窺其全貌的地方了。

桶裝醬油又是甚麼?

桶裝醬油大概是華人飲食文化下的特殊產物!為因應餐廳業者的大量使用,醬油工廠生產「業務用」的大桶裝醬油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應運而生的,還包括大桶裝的油品及各式調味料,只要叫得出名字的,大概都有所謂的「桶裝業務用」。 區別這一類的業務用食材,看包裝大小只是最粗淺的判定方式;民眾看不到的是,這些大桶裝的調味食材,當它的生產流程進入「工業化」之後,原本古法製成的風味性,也就趨向統一。雖然,這當中沒有太大的食安風險可擔心,但工廠工業化生產為了延長保存期、增添「風味性」,大多只能依賴「化學手段」來達成。這,當然無關乎食安(添加劑的合法使用管理是否到位?),卻是消費者的選擇與被告知權益問題了!

在手作、工坊的懷舊風潮下,市場上自然出現了許多不走營業用模式的食材;這樣的產品因為手作、工坊而不可能大量生產,也就上不了連鎖超市賣場,一般消費者只能透過特殊通路管道來購買。因此,就「食材」與「食品加工品」這兩大類,業務用的規格,早已成為超市賣場架上產品的規範。於是乎,傳統市場裡各式形形色色的生鮮農漁產品、加工品和營業用的差別,又在哪裡呢?

當大桶裝的調味食材的生產流程進入「工業化」之後,原本古法製成的風味性,也就趨向統一。(Serious Eats)

營業用食材與加工品的工廠化生產,統一了產品的規格標準化,並在安全指標與風味保存取得了一個最低限度的平衡;傳統市場,除了那多出來的人情味之外,每個攤位上的食物,體現了當下農業生產結構的縮影以及當前高標準食安管理上的「最大風險暴露值」-在傳統市場內,如果能將衛生、髒亂的客觀環境給「存而不論」,傳統市場的存在意義,其社會文化功能性則早已經超越了經濟理性的討論範疇。

也就是說,傳統市場帶給家庭主婦每日下廚必須的食物來源,它是依附在每個家庭不同的飲食風味下給予辛苦下廚媽媽的一個「客製化消費」的體驗服務。而我們更該關注的是,這個從農民產地到媽媽廚房餐桌的漫長過程,傳統市場的介面角色,其實仍有其很大的功能性並未彰顯。譬如:菜販向買菜媽媽們介紹食物的同時,是否能帶入農產品背後的產地差異性、時令風味性以及最佳料理方式;這些,都是現代超市賣場做不到的事情,而卻可以在傳統市場中成為一種標準的對話互動模組。

傳統市場帶給家庭主婦每日下廚必須的食物來源,它是依附在每個家庭不同的飲食風味下給予辛苦下廚媽媽的一個「客製化消費」的體驗服務。(資料照,記者林彥彤攝)

最後,我們透過傳統市場聯結到前端生產者,試著看看農業生產結構已經發生那些質變:蔬果、肉類、水產品,傳統市場內三大類食物品項,因為通路型態的分流,而調整其生產模式。以供應超市、賣場的生鮮農產品來說,一定得經過「分切/包裝處理」的程序,更重要的是得有全程冷鏈物流的搭配,並能穩定供貨、吸收價格波動;為符合超市通路要求,供應商必須投入資本以農企業的面貌,設置生產線規格化包裝生產,與上游農民契作穩定供貨來源。

這樣的轉變下,農民賺的是「工錢」而非「產品價值」;農民與消費者之間距離拉大,產銷環節必須插入加工程序,價格決定者在通路供應商,而非農民與消費者;沒有納入超市通路產銷系統的農民生產者,最大的通路是經由批發市場到傳統市場這樣的既定結構,附加價值的再現必須從生產標準化以外的模式思考,這也是各種直銷、網購、文青式農特產品等故事性行銷所圍繞的產銷模式。家庭用的食物食材,在此複雜的結構下如何與營業用食物食材競合,則是另一個大課題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