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漫遊藝術史》番薯的學習單:美國大學藝術史教學與美術館參觀(以天普大學為例)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和費城美術館皆為百科全書式的美術館,除特展外更有豐富的常設展以區域、時代、媒材作為分類陳述藝術史,因此藝術史基礎教育搭配美術館教學參觀,可以讓師生能對於藝術史有完整的認識,值得借鏡。

番薯王

就讀美東費城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的番薯王,2016-7學年度被指派講授西洋藝術史(下)的基礎課程,藝術史系所隸屬於泰勒藝術學院(Tyler School of Art),院內諸多創作科系全美排名皆前10名至20名。院方相當重視美術館參觀,每學期各門藝術史課程會安排兩次的校外教學。以西洋藝術史(下)為例,通常參觀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和費城美術館,意在讓學生除了透過課本與投影片認識作品,也能走進美術館親身觀察和鑑賞作品,對藝術史的情境脈絡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課程規劃上,美國大學的藝術史通史教學常會分世界史與西洋史兩類,由於本校皆為西洋藝術史專長的老師,目前仍以後者為主。本校針對學生背景並設有兩種課程,一是大班課(≤150位大學生)的西洋藝術史通史通識課程,在一個學期中從史前教到當代藝術,由三位不同專長的老師共同授課,並安排博士生擔任助教,負責每周外加一次的小班複習與討論。番薯王被指派的則是西洋藝術史下半部(文藝復興到當代)。這是藝術學院大學部的畢業必修學分,有如院內的基礎通識。由博士生獨立授課,特優生(Honors)才另外開班由系上老師授課。

依照個人專長與喜好,番薯王將大都會美術館的參觀行程安排在課程進行到十九世紀後半,好讓學生對藝術史脈絡和重要作品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利用周末早上搭乘學校租用的巴士,前往約兩個半小時車程外的紐約,約十一點前能進館參觀。先利用40-50分鐘的時間,導覽三件北方文藝復興的作品(Hans Memling, The Annunciation, 1465-1475; Lucas Cranach, The Judgment of Paris, ca. 1528; Pieter Bruegel, The Harvesters, 1565)與兩件法國古典與新古典主義的作品(Nicolas Poussin, The Abduction of Sabine Women, ca. 1633-34; Jacques Louis David, The Death of Socrates, 1787),隨後讓學生用餐,自行參觀並完成指定的學習單,直到下午四點集合上車返校。

莫迪里亞尼(Amedeo Modigliani)《斜倚的裸女》(Reclining Nude, 1917)Oil on canvas, 60.6 x 92.7 cm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學習單的設計會在歐洲、現代/當代、美國藝術三個展區挑選共十六件作品讓學生貼近觀察,每件作品要求學生利用三個關鍵字/井號標籤(hashtag)來描述。作品選件包括課堂上已討論過的藝術家及介紹過的時代風格。不僅回顧課堂所學,也期待學生發揮鑑賞力與想像力,並體會視覺意象和文字語句兩者互通或不同的表達方式。學習單亦搭配作品或課堂的重點穿插簡答題,例如莫迪里亞尼(Amedeo Modigliani, 1884-1920)的《斜倚的裸女》,延續並回應西方藝術史何種傳統與哪些經典作品?或者描述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1912-1956)《秋之韻》的畫面。最後則請學生挑選一件這次參觀新發現的作品,簡述其風格和在藝術史中的重要性,並現場速寫,讓學生靜觀作品達一定時間,體會作品的各項細部。

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秋之韻》(Autumn Rhythm, No. 30, 1950)Oil on canvas, 266.7 x 525.8 cm(右下角局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類似安排和學習單設計亦適用費城美術館的參觀行程,但蕃薯王會集中介紹該館美國藝術和現當代的館藏,以及大樓梯中間聖古登斯(Augustus Saint-Gaudens, 1848-1907)的雕像《黛安娜》與寇德(Alexander Calder, 1898-1976)的雕塑《鬼魂》,導覽最後在知名的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展間告一段落,回顧曾在課堂提及的《下樓梯的裸女,二號》、《噴泉》、《大玻璃》等作品,並讓學生自行窺探和挑戰視覺感官的後期代表作《已經給了》。

杜象《新娘竟遭她的單身漢們剝光/大玻璃》(The Bride Stripped Bare by Her Bachelors, Even / The Large Glass, 1915-1923)Oil, varnish, lead foil, lead wire, and dust on two glass panels, 277.5 x 177.8 x 8.6 cm費城美術館

杜象《已經給了1.瀑布2.點亮的煤氣燈》(Étant donnés / Given, 1. The Waterfall, 2. The Illuminating Gas, 1946-1966)Mixed media, 242.6 x 177.8 x 124.5 cm 費城美術館[番薯王攝]觀者必須透過木門上的小孔窺探杜象設計的場景

聖古登斯的《黛安娜》直到1925年前都矗立在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的塔尖,當初只要天氣晴朗,金色雕像便反射豔陽,甚至遠從紐澤西州都能看見,也是首座夜晚能夠特殊照明的雕像,數年前費城美術館進行修復,又將雕像補上金箔,如今在費城美術館大樓梯迎賓的意象格外適切。在同一空間與古典優雅的《黛安娜》對照的是寇德的動態雕塑《鬼魂》,原本為了1964年古根漢美術館的個展而創作。除了傳統與現代、人體再現與有機抽象、靜與動、以及材質的呼應,比較兩者最初的展示場域,還有作品的生命如何在費城美術館延續和重塑意義。除此之外,從二樓往費城市中心(市政廳)眺望,更有另一層詮釋空間。市政廳塔尖矗立賓州創建人威廉賓(William Penn)的雕像,恰好是寇德祖父(Alexander Miline Calder, 1846-1923)的作品,而連結市政廳和美術館的班傑明富蘭克林公園大道中間廣場的噴泉雕像,則是寇德父親(Alexander Stirling Calder, 1870-1945)的作品。因此,《鬼魂》不僅讓三件作品連成一氣,有如三代同堂,亦訴說屬於費城在地雕塑世家的故事。

聖古登斯(Augustus Saint-Gaudens)黛安娜(Diana, 1892-1893)Gilded copper sheets, 442 cm 寇德(Alexander Calder)《鬼魂》(Ghost, 1964)Metal rods, painted sheet metal, 1036.3 cm, 102.06 kg費城美術館[番薯王攝]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和費城美術館皆為百科全書式的美術館,除特展外更有豐富的常設展以區域、時代、媒材作為分類陳述藝術史,因此藝術史基礎教育搭配美術館教學參觀,可以讓師生能對於藝術史有完整的認識,值得借鏡。另外在學習單的設計上,讓學生嘗試使用關鍵字標籤,也是現今網路世代在社群媒體認知、宣傳作品的趨勢,讓學生探索視覺與文字兩者的感知和表達能力,應用所學與發揮創意,對創作、設計、藝術史及藝術教育的學生而言,這類練習簡單卻重要,在此提供參考。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漫遊藝術史 番薯的學習單:美國大學藝術史教學與美術館參觀(以天普大學為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