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漫遊藝術史》意外成影:談鄧南光1956年的名作《艋舺》

鄧南光說:「我們都知道悲慘、頹廢、殘忍等等不文明的事物做作為攝影題材雖然好,但是一旦此種題材的作品被送到外國展覽,則很容易被人利用為惡意宣傳的資料,對國家民族產生一種損害。」

陳德馨

鄧南光於1956年所拍攝的《艋舺》【圖1】是他最知名的創作之一,不但幾次以他為名的攝影展都甄選這件作品,幾本傳記也選錄了它,彷彿《艋舺》是鄧南光攝影生涯最具表性的一幀傑作。這幀照片的內容是呈現候車室中的一景,兩組不同裝束的人物在此偶然相遇,盛裝女子與窮困小姊弟,形成豔麗與髒汙、富貴與貧窮,甚至世故與純真的強烈對比,給觀眾帶來深刻的視覺印象。觀眾對《艋舺》的直接印象,可由教育部「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對此影像的描述可知:

光鮮亮麗打扮的女子與衣衫簡陋的小孩揹小孩情景,形成一種強烈對比。只是不知道在富與貧之中,誰的命運才是真正握在自己手中的呢?

【圖 1】鄧南光,《艋舺》,1956,家屬自藏

這樣的認知比較接近同期張才(1916-1994)的作品給人的感覺。1940年代,張才在上海拍攝的影像【圖2】,充滿華洋貧富身分地位的強烈對比,具有同儕所沒有的社會批判力度以及高遠視野。這樣的特色給1970年代興起的台灣紀實攝影帶來相當大的啟發。因此,《艋舺》之所以獲得後來許多攝影史家的青睞,應該與日後紀實攝影的品味選擇很有關係。不過我們必須承認,《艋舺》在鄧南光生前並未沖洗成照片,更未曾對外發表過,因此他創作《艋舺》的態度是否與日後觀眾的感受相同,則大可商榷。

【圖 2】張才,《上海喝茶的黃包車夫》,1940年代,家屬自藏

感謝近年簡永彬對鄧南光作品的數位化整理,其生前未曾出示的影像才得以完全曝光,而《艋舺》拍攝的過程也可完整展示【圖3】。從現存的圖像資料來看,鄧南光取景的地點應是在萬華某車站的候車室,照片中盛裝的黑衣女子是參與當天外拍活動的模特兒,她在整日擺拍後,正等車離去。鄧南光向來喜歡偷拍模特兒不做作的真實面貌,因此他趁這位模特兒鬆懈時偷拍。從留存的6幀底片得知,他的鏡頭先從白衣女子移至黑衣女子,然後聚焦在黑衣女子身上,並連續偷拍其自然呆滯的表情,我們所知的《艋舺》便是其中一幀。有趣的是,鄧南光並沒有因為這對小姊弟突然入鏡而放棄拍攝黑衣女子,而是繼續完成其拍攝動作,可知抓拍黑衣女子私下的真實,才是他整個拍攝過程的目的。

【圖 3】《艋舺》連續拍攝過程,1956,家屬自藏

鄧南光鍾情於都會摩登女郎的拍攝,已是台灣攝影史上人所共知的事實,從東京街頭麗人,到台北太平町美女,到影會時期的仕女外拍,甚至最近發現的酒女風情,都說明這6幀照片是他持續拍攝主題的某一片段而已。至於《艋舺》成影,則應該不是他的本意。兩組人物的強烈對比,多少也突顯小姊弟的困窘,尤其是姊姊單薄髒舊的衣褲以及纖瘦汙濁的雙腿,都強化了這個特色。小姊弟這般身影,正是鄧南光最不願入鏡的畫面。正如台灣攝影史所述,鄧南光對郎靜山高唱的畫意沙龍,一直不以為然;但是對於暴露台灣低賤落後的影像,卻也不鼓勵。1965年6月,他曾發表〈革新攝影風格,確認努力方向〉一文,警示台灣省攝影學會所有會員:

我們都知道悲慘、頹廢、殘忍等等不文明的事物做作為攝影題材雖然好,但是一旦此種題材的作品被送到外國展覽,則很容易被人利用為惡意宣傳的資料,對國家民族產生一種損害。…以破爛的服裝、赤腳、纏足,山胞們的紋身等等為題材的作品,送到外國參加比賽,雖然入選率很高,但對我們國家民族的聲譽卻會產生難以形容的傷害,而成為一種恥辱。….值此反共時期,我們不應該將那些以不文明為題材的作品送到外國去的,而應以表現我們突飛猛進的高文化水準的作品送到外國去,以使外人對我中華民族有正確的認識。(1)

他的意思非常清楚,攝影師除了得思慮藝術的層次,還需要負有「宣揚國家文化的責任」,因此在反共復國的政治氛圍下,過於暴露社會黑暗面的影像,都應該考慮到是否影響國家形象的問題。鄧南光此文固然無法約束會員的創作方向,但是他個人對創作主題的選擇與判斷,是非常明確的。然而,我們仍可以在他留存的底片中,找到一些黑暗面的影像,像著名的《九份盲女》【圖4】便是,但是這類影像在他的創作中,品質雖好但數量稀少,一向不是他鏡頭對焦的常客,再加上它們的命運也與封存的其他底片一樣,在鄧南光生前注定永不見天日。由此推論,《艋舺》成為鄧南光的代表作其實是一個歷史的誤解。

【圖 4】鄧南光,《九份盲女》,1960年代,家屬自藏

那麼,《艋舺》可以看作是他在拍攝時裝仕女時,因小姊弟偶然入鏡所得到的意外影像嗎?因為攝影瞬間成像的特殊功能,這種可能性非常大。證之鄧南光喜愛拍攝人生光明面的創作旨趣,這種對比強烈的影像可能難入其眼。(2) 無論如何,鄧南光不會是一位想以攝影挑戰政治底線的人。他積極鼓勵會員及有志攝影者,聚焦社會光明面向。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將業餘攝影推廣成全民共享的嗜好,成為全體市民追求現代生活的休閒娛樂。

註解

(1) 鄧南光,〈革新攝影風格‧確認努力方向〉,《台灣攝影》,期9(1965.6.10),版1。

(2) 陳德馨,〈光明與真情的瞬間:鄧南光與《台灣攝影》雜誌(1963-1971)〉,《藝術學研究》,期20 (2017.6),頁93-154。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漫遊藝術史 意外成影:談鄧南光1956年的名作《艋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