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日本時代臺灣人上課情境,正在教臺灣的高山。
圖右:《臺灣考察報告》教育內容節錄
台灣回憶探險團
中華民國政權統治臺灣後,基於滿足統治神話、自卑、歧視臺灣人、掩蓋自己執政能力與文化素養低落、轉移焦點等等原因,無所不用其極的醜化日本時代。 但在中華民國染指臺灣前的 1935 年,福建省主席陳儀率團來臺各地考察,回國後寫成《臺灣考察報告》,在沒有對臺愚民統治需求下記述的日治臺灣,和據臺後的講法存在巨大落差。 本團就來一一探究陳儀團隊的《臺灣考察報告》中,日治臺灣到底是什麼模樣?
今天就來看看教育的部份吧。
《臺灣考察報告》教育的部份,從教育行政、學制、現況、社會教育、教育費等層面技術當時日治下的臺灣教育,並且把相當複雜的學制整理得意外的清楚(還畫了圖表)。
在初等教育的部份,由於臺灣人母語並非日語難以與日人直接合班上課,因此教育分為給日本人讀的「小學校」及臺灣人就讀的「公學校」,報告內就記述了一件有趣的事, 日本人讀的小學校竟然有臺語課、臺灣人讀的公學校則有漢文課,在教材的部份,日本官方透過文教局編修確保「力求適合其地之風土習尚」。
這些作法,和中華民國政權據臺後將語言、文化、歷史地理
民國47年(1958年),台灣省政府推行「說國語運動」,對於當時的臺灣人而言,講臺語是要被罰錢及罰站的。圖片及資料出處:台北蜂鳥 (https://goo.gl/wQRs36)。
當然在1937年日本醞釀與中國全面開戰的歷史背景下(陳儀訪臺後兩年),臺灣人的語言、信仰、文化等等自由遭到限縮,但那已是日治後期戰爭下的情境了,並非日本時代的全貌。日本治臺並非完美,要批判,必須基於客觀史實評述,才能得到有意義的結論,否則為了服務特定立場模糊了時代面貌,反而使得臺灣人真正值得思考自身處境的歷史失焦。
……..待續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台灣回憶探險團 日本時代小學校教臺語、公學校教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