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斌
隨著新北市的「台灣電影文化園區」開發案正式上網招標,台灣影視產業似乎正朝著一個全新時期展開,蔡英文政府自上任以來,經常強調其對文創產業的重視,蔡總統本人更是多次現身文創或影視產業相關聚會,甚至主動在臉書推廣首部登上HBO頻道的台劇《通靈少女》;文化部鄭麗君部長上任後,更有一連串振興文創影視音產業的動作,包括承諾匡列國發基金投資影視作品,成立「影視投融資辦公室」,舉辦「影視金融培訓班」,拉攏金融界與影視界的距離,計畫整合公與私部門資源,組成「影視國家隊」進軍國際等等,但這許多動作當中,最大張旗鼓與引發話題的,就是北中南各地都計畫以大筆資金建造影視基地。
台中霧峰區「中台灣影視基地新建工程」開工動土典禮。(記者陳建志攝)
自2016年起,台灣開始了影視基地的話題,從台中已經開始動工的「霧峰影視基地」與「中台灣電影中心」,台開集團在花蓮洄瀾灣將興建的「華萊塢影視城」,到現在新北市的電影文化園區與「影視廊帶」計畫,台灣影視基地早已進入戰國時期;但從規模來看,這些所謂的影視基地,佔地都不超過三公頃,基地內除了幾個攝影棚與一棟涵蓋電影院的辦公大樓外,並無其他相關設施與拍攝場景,或是對整體園區更完整、更多面向的規劃,而除了這幾個已經招商或甚至已經動工的影視基地,還有台南市長賴清德提議的沙崙基地、高雄與桃園也都提出類似影視中心的計畫。
這些所謂的「影視基地」或「園區」,真的能帶動或復甦台灣的影視產業嗎?或是成為更多的蚊子館?
台灣影視城計畫表。(作者製表)
台灣影視界現在正面臨的是「錢」、「人」、「法」的問題
錢:由於頻道過多,加上廣告與製作市場被網路瓜分,電視台與製作公司的經費十年來沒有成長,甚至有下降減少的趨勢,連帶影響到節目內容、創意發揮與工作人員的收入,形成製作單位只敢攝製保證有收視的節目或戲劇,內容越來越單調,品質持續下降,投資意願越來越低的惡性循環
人:由於人工便宜,越來越多中國與外國劇組來台拍攝,據業界人士估計,幾乎七成台灣團隊或設備,都在為外地劇組代工,反而造成與本地劇組搶人的奇怪現象,加上中國當地的薪資不斷成長,越來越多當地人投入影視行業,讓現在去中國發展的台灣年輕人,發展空間越來越小,通常兩、三年後就會回台。
法:許多政府法令都不利於影視業作更大規模的發展,不論是土地的取得與變更地目,建築法令的規範,以及外國人士來台製作拍片的申請規定等等,以及新規定的電視台製作與播放本地自製節目比例的規範不清楚,都是影視業發展壯大的阻力,面對現在台灣影視產業的危急存亡之際,更需要政府大動作的協助影視業,在法令上給予更大的發展空間。
建造影視基地的主要目的,應該是要能徹底解決以上問題,同時還能持續讓台灣影視音人員有發揮空間,讓影視音產業長期穩定發展,並以整體產業鏈作為經營考量,對整體台灣經濟有所幫助與提升,才能對整體社會帶來長遠而正面的影響。
面對全世界影視音產業爆炸,特別是亞洲華人地區的市場不斷成長擴大,台灣若想要分得一杯羹,甚至重回華人世界的領導地位,就不能再只靠政府單方面的規畫投資,而是應該以民間資金為主,政府為輔的方式,集中資源建立一個能完整照顧到影視音產業與周邊相關行業,幫助刺激產業全面性發展的影視基地。
台灣目前還沒有過這樣規劃的影視園區,應該參考國外案例作為借鏡:
中美現有影視基地比較表。(作者製表)
由列表可發現,目前不論美國或中國現有的影視基地,不但腹地面積都遠比台灣規劃的大得許多,少則十幾公頃,大則上百公頃以上,其功能規劃上也更多元性,不但是影視拍攝基地,更具有旅遊觀光功能,甚至如環球影城,索性將遊樂園昨作為其主要事業,不僅能帶來相當多就業機會,還能帶動附近的餐飲、觀光、旅遊等相關產業,甚至房地產、教育、醫療、農業等也因此獲利持續成長,更重要的是,就以橫店為例,影視城帶來的人口與各類工商業持續進駐,帶動了當地與附近地區的稅收,讓原本只是一個小鎮的橫店,逐漸成長到城市的規模,造就了地方上的發展。
台灣如果認真想發展影視音文創,成為一個永續的產業,就必須有魄力的打一劑強心針,給予整個產業一個深耕且穩定的基礎,讓產業得以茁壯、蓬勃,就像任何工業,若要有規模的發展,就必須建造設備完善的廠房,進行大量生產,不論民間或政府,都要擺脫認定文創業就是手工業的錯誤既定印象,認真對待這產業,台灣的創意人才才有機會,在國際的舞台上發光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