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農業二三事》看見台灣農業新希望

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其實是一種翻轉的過程;既有的主流體系中就要讓出它的主角角色,勢必得讓出一定的空間給這群熱血青年去揮灑。當熱血青年的量體達到一定程度擴充,或能就有機會發生「量變變質變」的翻轉。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此政府有限資源的挹注,就更需著重在結構面的匡列而非救急式的補助。

焦鈞

翻轉台灣農業結構,這是一個很沉重的使命;除了上位政策方向的戰略高度與縱深,更多的成敗關鍵會落在底層第一線的工作者:有別於上一代的專業化生產、具備完善加工體系與物流管理的知識,以及有產品行銷能力。當然,要成功串起這整個產業鏈,仍不得不去正視國際競爭與氣候變遷壓力下的外部因素,要以更精準的數據、更先進的管理技術與科技的導入,反饋回到政策形成的修正。熱血青年對農業的參與,因為綜合了以上的圖像,看見了台灣農業的新希望!

鄰近台北都會的桃園市大園區,是北台灣最重要的溫室蔬菜供應基地;長期以來大園蔬菜產銷班透過契作方式,穩定供應大台北地區的大賣場通路。而當「熱血青年」回鄉承接父業,頂著青農的招牌,他們並沒有走父執輩的老路,而是善用網路科技為載體,直接面對市場高端消費者,讓都市中產階級直接與農村土地連結,甚至成功打進台北五星級酒店的食材供應鏈;品牌化、產品差異化,加上專業的田間管理模式,穩定的農產品的品質,也就穩定了獲利來源。

品牌化、產品差異化,加上專業的田間管理模式,穩定的農產品的品質,就能穩定獲利來源。(資料照,記者林國賢攝)

但即使已經建構了自己的營運模式,但整個產業鏈的架構,並不一定能跟上他們的腳步;譬如說,專業的冷藏倉儲設備,就不是個體小農可以負擔得起;氣候變遷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需要更適應環境變化的品種研發與更替,更需要政府農業科研單位的關注。最重要的是,當台灣社會已經形成對食品安全的「零容忍值」的高標準要求下,農產品的安全源頭管理與認證體系,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這些都是成功背後所隱藏的危機。

又一如學童營養午餐開始重視強調「食材在地採購」之後,台中地區的一群農業科系畢業的年輕人,憑著一股對「農業革命」的熱血,一頭栽進許久沒有人重視的雜糧作物復耕與推廣。這群年輕人專業分工、各司其職,下田、加工、品牌、通路、行銷,整合成「成熟商品」直接挑戰市場接受度:國產麵粉、國產豆漿就在這群年輕人的膽識中誕生。

他們剛起步,或許經驗值、專業度,仍在累積當中;但他們和傳統農業定義下的生產、運銷模式不同的是,他們善用知識與展現專業,他們很清楚市場的競爭是殘酷的,農產品更需要的是附加價值的創造。他們用說故事的方式走入消費群體,讓農業重新穿上新衣,用有別於傳統生產與運銷斷鏈的思維,「市場導向」的生產模式,是不同生產領域年輕從農者的共同成功模式。

當台灣社會已經形成對食品安全的「零容忍值」的高標準要求下,農產品的安全源頭管理與認證體系,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資料照,新北市農業局)

靠著募資平台自創品牌、並透過網路銷售竄紅的獸醫酪農,同樣具備了對食物品質的「理念堅持」,並從生產端的源頭落實開始;他們依尋著社會企業的經營模式,也清楚面對資本市場與企業壯大之後會造成理念堅持的對撞,仍很務實地、清楚地知道「找到一個可運作的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絕不只是單純用感性訴求可以達到。理念是無形的回饋,也是一種動力支撐與來源,但絕對不能和市場脫節,更不能違背農業的各項專業。

這時候,我們可以回頭看看,佔據主流體系的農業結構,是否感受到「它們身旁有一位剛起步的小朋友」,正以三倍的速度加緊追趕?看起來是沒有的!主流體系的農業結構,特別是「農產品運銷體系」這個主系統,其實正在被一個個的次系統、微系統的分割。由其是當整個社會的人口結構、城鄉發展模式與消費習性,早已和四十年前大不相同的時候,依附在傳統主系統下的農產品銷售-整個從生產者田間到消費者餐桌上的流程,早已興起革命。

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其實是一種翻轉的過程;既有的主流體系中就要讓出它的主角角色,勢必得讓出一定的空間給這群熱血青年去揮灑。當熱血青年的量體達到一定程度擴充,或能就有機會發生「量變變質變」的翻轉。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此政府有限資源的挹注,就更需著重在結構面的匡列而非救急式的補助。從產業架構的每個環節當中,發現產業轉型會遭遇的困境,早一步佈局打樁,提供新農業滋潤的土壤,讓其自然茁壯。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法則,農業、農產品並無例外。呵護這群農業新的生力軍的法則,不是保護,而是給他們一個可以自由揮灑的空間,如此而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