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逆思》從「玫瑰戰爭」到「黑色抗議」:一窺波蘭現今的女性地位與呼喊

2014年,艾瑪華森於聯合國的一場活動演說:「我相信作為一名女性,我有權利與男性同工同酬,我擁有自身的身體自主權,我有權利,在社會上獲得與男性同等的尊重。」

文字/周儒婷 編輯/王映涵、傅觀

圖片說明/2014年,艾瑪‧華森於聯合國的一場活動演說。(取自Sandra Herman)

艾瑪‧華森-“I think it is right that as a woman I am paid the same as my male counterparts. I think it is right that I should be able to make decisions about my own body. I think it is right that socially I am afforded the same respect as men.我相信作為一名女性,我有權利與男性同工同酬,我擁有自身的身體自主權,我有權利,在社會上獲得與男性同等的尊重。

1857年,美國紐約的服裝與紡織女工為抗議高工時、低薪酬等不健康工作條件走上街頭;1908年,多達一萬五千名女性再度以象徵經濟保障和生活質量的「麵包與玫瑰(Bread And Roses)」作為口號高舉旗幟,呼喊爭取與男性同工同酬及選舉權等基本權利。而時至1975年,聯合國通過於每年3月8日間舉行「國際婦女節/國際女人節(International Women’s Day)」的法案,以此活動紀念歷代女性為爭取權利、捍衛自由做出的努力,期許能藉此節日呼籲全球各地愈加重視與女性相關之各類社會議題。

2017年3月8日,波蘭首都華沙的市井街巷間隨處可見販賣鮮花的攤販,路上亦有無數女性手持或玫瑰或鬱金香。經歷了去年10月3日的「黑色抗議:反‧反墮胎法案」遊行後,波蘭女性對於國際女人節的重視程度遠超昔年。當日下午五點,更有大批女性聚集於市中心組織遊行,發放印有1918年波蘭女性成功爭取參政權的歷史文宣,以期能呼籲眾人不忘前人的耕耘。

圖片說明/標語譯文:「讓女性參政!」(取自Sandra Herman)

圖片說明/此照片攝於2017.03.08,華沙年度婦女遊行,亦是對去年十月「黑色浪潮」抗爭的後續響應。在舊時,有許多女性會使用衣架來「自行墮胎」,後卻因失血過多致死。照片中人們遂用衣架作為警惕的象徵。(取自Sandra Herman)

然而於此同時,亦有不少批評聲浪在此節日裡出現,直指國際女人節對於多數民眾(不僅指涉波蘭)而言,惟是無數商家以「三八女人節」為名,進行折扣優惠來促進買氣、合理化商業行為之日;又有批評稱許多男性於此日贈予女性鮮花,仍是「父權(Patriarchy)」建構出的行為,並未真正賦予女性自由與解放的內涵性別平權的意涵尚未真正深入眾人生活,兩性平等的意義亦尚未被廣泛實踐。

撼動全球的「黑色」浪潮

圖片說明/攝於2016.10.03 「黑色星期一」之遊行,其標語意為:「黑色抗議!不要再讓女性受罪!」(取自Sandra Herman)

隨著性別平權的觀念逐年推展,波蘭的女性地位亦逐年提升,與女性相關的法案與政策更在多年修繕下日益完善。然而2016年,波蘭政府倏忽高效地推動立法,欲加速通過「全面禁止女性墮胎」的法案。此法案在2016年3月底由反對墮胎的團體提出、隨後獲得波蘭全國天主教會聲援,並在政治意識形態以「民族保守主義(National conservatism)」為主的執政黨「法律與公正黨(波蘭語:Prawo i Sprawiedliwość,PIS)」中得到鼎力支持。

該法案之訴求為取消目前已甚為嚴苛的女性墮胎法案中的三項豁免狀況——「懷孕女性生命遭受威脅」、「胚胎先天發育不全」、「因強制性交或亂倫致成孕者」——使女性無論在何種風險情況下,皆無權利墮胎;協助執行手術的醫院及手術執行者,將面臨巨額罰鍰;而墮胎之女性,更將面臨最高五年刑罰的有期徒刑。

是以2016年10月3日,上萬名女性與數千名男性身著黑衣步上街頭,響應「黑色星期一」(Black Monday)此一罷工行動。以通身漆黑的服飾、妝容,揮舞「黑色抗議(#czarny-protest)」、「我的身體,我自己決定」、「我們不是生育工具」、「拒絕傳教士」等標語,以女性擁有「選擇生育權」作為此場運動的核心理念,堅決捍衛身體自主權。

「黑色抗議」遊行除卻首都華沙,在多個波蘭城市,如克拉科夫(波蘭語:Kraków)、弗洛茨瓦夫(波蘭語:Wrocław)亦有成千上百名女性呼應,這些公民行動在黑色星期一當天與此後數日接連引起了全球的關注;此外,抗爭運動使高漲的反對聲浪被聽見,亦致使波蘭政府軟化;同年10月6日,波蘭眾議院遂以352票反對、58票贊成、18票棄權表決結的懸殊票數否決該項(全面禁止墮胎)法案,提案以失敗告終。

然而,遊行過去近半年的現在,波蘭執政黨與法案支持者們仍表示欲捍衛「胚胎生命權」之主張,極有可能於近年內再次提出相關法案的實施──波蘭如欲捍衛女性墮胎之權利,尚有一條漫漫長路要走。

信仰與文化交織而成的哀歌

據以上提及全面禁止女性墮胎法案的提出,波蘭於爭取女性權益明顯仍有遠長之路要走。而為何在性別平權被大力推廣的歐洲,位處中歐地帶的波蘭仍在「女性墮胎」一事上擁有全歐洲數一數二嚴苛的法規?

歷史上,於1772年、1793年及1795年,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以及奧地利前後對波蘭進行過「三次瓜分」;1795年,波蘭正式亡國;而自十九世紀初到1989年二十世紀初,近百年的時光中波蘭作為「波蘭第二共和國」被德國、蘇聯(全名: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瓜分,歷經「波蘭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傾覆、到如今的「波蘭第三共和國」,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等思想前後於波蘭落地生根,深入文化底蘊之中。

此外,自西元966年起,波蘭接受「羅馬禮/羅馬儀式(拉丁語:Ritus romani)」(小百科:指遵從羅馬天主教禮典而舉行聖祭、施行聖事、頌念的日課或其他教會禮儀。),羅馬天主教始與波蘭的歷史、文化、生活肇始息息相關。千年來宗教信仰的傳播使得天主教會於波蘭有極大的社會威望與政治影響,宗教思想深貯於人民的文化及生活中。依據2008年「波蘭中央統計署(Concise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Poland)」的統計數值,當時全國有88%波蘭人民信奉羅馬天主教,說明羅馬天主教的信仰精神已與波蘭人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更甚,於波蘭,天主教會同時被信徒與非信徒廣泛敬重,這個事實被認為是波蘭的文化特色之一。

共產主義下,資本主義與私有財產制度被認為是女性飽受壓迫的根源,是以即便女性在彼時得以工作、參戰,大環境思想仍罔顧女性於婚姻、生育、家庭層面遭遇的性別迫害;納粹德國佔領波蘭時期,法西斯主義下女性被歧視、仇恨與厭棄,並被視作男性的附屬品;羅馬天主教的教義經典中,闡述女性本份為「投身家庭」、「生兒育女」、「順從丈夫」。

隨著時代更迭、社會進步,今日波蘭女性在就業方面與社會地位上已享有近乎同工同酬的職場待遇,任居要職的女性亦不在少數(例:波蘭政府法律與公正黨於2015年成為執政黨時,由副主席Beata Szydło出任總理一職,成為波蘭歷來第三任女總理);於家庭中,婦女作為全職「家庭主婦(stay-at-home-mother)」的光景也逐趨漸少。

然而現今波蘭女性的地位與權利,在社會上與生活中究竟有否真正落實「平權」的精神?抑或仍有我們所不清楚的面向正飽受侵害?

蓄勢待發的「玫瑰」起義

目前就讀於波蘭華沙大學(波蘭語:Uniwersytet Warszawski)哲學及博雅教育研究所以及「TEDxUniversityofWarsaw」創辦人Sandra Kublik表示,波蘭目前於女性議題上可暫時劃作三分:支持女性主義的基進(radical)派、反對女性主義的基進派,與多數人所處的溫和(moderate)派。

溫和派的女性多是天主教徒,大多認為正、反方基進派太「過度」,她們偏好「安定」的、與家人共處的平穩生活,因此她們多不對此類型議題表態。然而於去年十月初掀起的「黑色浪潮」,嚴苛到近無人道的墮胎法案令溫和派眾數倍覺憤怒,遂也上街聲援遊行,這才有了當時的盛況。

「令人難過的是,當時雖然有很多正面的力量在傳遞,仍有許多男性、保守派的女性發表攻擊性言論;而那些支持墮胎法案的聲音,也多是有強大社會影響力的男性角色。」

她亦說,即便有基進派團體日漸鼓勵女性投身科技產業,因為波蘭淵遠流長的天主教精神與數量龐大的信仰者,使得今日波蘭社會中,即便女性享有諸多待遇極高的就業選擇,仍多被鼓勵挹注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在家庭與生兒育女上,女性並不被鼓勵從事具有「野心」性質的工作,而更多該致力於「民生」、「家庭」相關之事。

即便「家庭主婦」逐漸減少,「家庭主夫(stay-at-home-father)」在波蘭卻幾乎鮮少得見。主持家庭再生產勞動的(照育子女),多是同時擁有工作的母親——在此前提下,女性多因需要顧看子女而分身乏術,難能在職場上取得較高成就,故從初始便選擇薪資較低、公務教等較輕鬆的職業從事。

身為天主教徒,在日常生活、精神思想、言行舉止方面都須遵守一套極為嚴格的規準,而照Sandra Kublik所言,因為家庭的垂直傳承,波蘭年輕人擁有此一信仰者不在少數,因此,若欲突破性別議題的既有鉗錮,亦需跨越較多困難。雖然女性權益議題近幾年更加踴躍地被討論與參與,但諸如「婚姻平權」、「LGBTQ族群」等議題都尚且太「新」,知道的人相對稀少,遑論投身於此領域並將正確的觀念傳遞出去者;甚至在更多情況下,縱使有人們願意投身於此,也多因畏懼波蘭社會中的「世俗眼光」、怕令家族「蒙羞」而無以邁步,最終選擇噤聲不語。

「但其實,可能是因為活在數位化時代下,相對於老一輩的人們能接觸到更多資訊與多元價值,我便認識許多身為天主教信徒的朋友們,對於性別平權等議題,又或外來的文化雖然沒有深入的了解,卻都抱持著開放、尊重的態度,樂於學習、樂於擁抱不同。」她表示,社會已愈漸重視「平等」及「自由」的精神,因此雖然改變的速度極其緩慢,但總在前行。

當天光逐漸亮起

“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女人』並非生來就是女人,而是『成為』女人。」

西元1949年發行的《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中,法國著名詩人、女權運動重要啟蒙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如此寫道。二十一世紀的今日,縱使尚有「地區」及「階級」的差異,我們這一世代的女性多數仍不必再以犧牲性命爭取自身權益、不必被迫身心都投入家庭為其奉獻,自由為宮、尊重為衛,在平權的邦城之前,我們已然擁有更加多元的選擇。

與近幾年於性別議題之上有著大量探討與顯著進步的台灣相比,波蘭仍因宗教信仰與歷史因素,距離真正落實性別平權仍有著偌大的進步空間,但是亦不必因此全盤否定波蘭的性別環境,回首去年的「黑色抗議」,還有今年六月即將迎來的第二屆波蘭華沙同志大遊行(2017 Parada Równości),屬於波蘭性別文化的天光,正逐漸亮起。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逆思 從「玫瑰戰爭」到「黑色抗議」:一窺波蘭現今的女性地位與呼喊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