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農業二三事》重農主義:回到農業的原點與制高點

農業的本質與意義,已不再是「三農」這樣的線性思維;「三生農業: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思考,也很難應付日趨複雜的氣候變遷下,對農業的衝擊與挑戰。農業的原點到底是甚麼?農業的制高點又在哪裡?

焦鈞

面對農業問題的千絲萬縷,對第一線實際務農者,如何與龐大的農政體系之間,取得平衡與雙贏;反過來說,農業政策的擬定到推動,更不能不接與民意契合。

農業可以專業分工農林漁牧四大領域,但解決農業問題的手段則不能自陷於這樣的官僚本位主義之中。當務之急在於,唯有從重農主義出發,回到農業的原點,發展「完整的農業」;再以農業治理的制高點,反饋落實重農主義。

農業,是維繫一國之續存、強弱、進退的核心體系;舉國不重視農業,無以繼之!

日前,宜蘭稻農吳佳玲發出的一封聲明,強調「沒有農地,就沒有農業,沒有農業,就不是一個國家」,點出農地無法農用的沉痾;守護農地、農地活化兩派之間的角力,從來就沒有止歇。 早在上一屆國會,因《農業發展條例》修正引發南部「老農派立委」不滿;這些號稱農民代言人的立委,不分藍綠,皆反對以更嚴格的法令認定農民身分、限制農地買賣。

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上,一名南部重量級立委就直言:不要以台北看天下,更不要因為媒體大幅報導宜蘭豪華農舍氾濫問題,就剝奪了南部農民苦守一輩子,等著農地價值提升後買賣的「翻身機會」!
不要以台北看天下,更不要因為媒體大幅報導宜蘭豪華農舍氾濫問題,就剝奪了南部農民苦守一輩子,等著農地價值提升後買賣的「翻身機會」!(資料照,記者簡惠茹攝)

多麼赤裸裸的話語。多麼符合某些人「味口」的煽動言論。大家應該思考的是,農業的原點是甚麼?農業應該站在甚麼樣的制高點,去睥睨周遭的一切!

「沒有農地,就沒有農業,沒有農業,就不是一個國家。」

這不僅僅是控訴,更是深沉的無奈!三農問題:農民、農村、農業,當然是建構在農地之上;農地問題原本不該是個問題,卻因為「開發利益」的被合理化之後,如今成為返鄉青農最無言的抗議!

1990年代,當陳定南的宜蘭治理經驗成為全國典範,不僅僅只是冬山河親水公園這樣一個師法日本自然生態工法的硬體而已,爾後的國際童玩節、綠色博覽會,甚或傳藝中心的落腳宜蘭,都還只是治理的表象-90年代開始,從羅東到宜蘭沿線的公路旁,廣大宜蘭平原已經出現了一座座的「歐式農色」

陳定南的宜蘭治理經驗成為全國典範。(相片來源: 陳定南教育基金會)

因為筆者當時駐軍武荖坑,經常往返冬山與宜蘭市區,行軍於鄉間小路往往誤以為自己置身於荷蘭農村。農村農舍問題,絕非農業問題的全部;農舍管理的問題,也不該無限上綱。關鍵在於,對農業治理核心價值是甚麼!甚或是,對於完整的農業立體圖像,其層層結構是如何搭建而成。

宜蘭經驗被傳頌,但是經常被忽略的,是向新加坡取經其國土規劃,為宜蘭未來三十年的城鄉景觀、土地利用,扎下的根基。從這樣的治理歷程可以看出,宜蘭經驗的成功,在於底層結構的革新,而非僅僅是表層硬體建設或塊狀式活動的呈現。 農業治理,何嘗不是要從底層結構的變革做起!

農業的本質與意義,已不再是「三農」這樣的線性思維;「三生農業: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思考,也很難應付日趨複雜的氣候變遷下,對農業的衝擊與挑戰。農業的原點到底是甚麼?農業的制高點又在哪裡?

看起來,宜蘭稻農吳佳玲從他的實作經驗中,已經給了我們再清楚不過的答案:沒有農業,就不是一個國家。

這就是農業的底層結構:以農為本!大家別忘了,我們總統府的標幟上,在國花梅花的兩邊呈現的還是稻穗,可見一斑。而回到重農主義的核心,就是力守糧食主權;有糧食主權,才能談論糧食安全;而糧食安全建立在充沛的糧食自足率之上,則無庸置疑。

台灣已錯失了太多農業技術升級的時機點,也忘卻了身為地球村一員農業與全球連結緊密度的關係;這些嚴肅艱鉅的課題,都必須建立在一個全民重視農業的共識上,方能找出良方解藥。否則每每遇到問題,頭痛醫頭式的救火隊思維,要突破現有農業痾舊,將只是緣木求魚。在處理眼前突發事件的當下,恐怕得花更多心思,建構「完整農業」的圖像,方能將台灣農業帶回正確的發展道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