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酸青週記》一句話打臉新政府:「住進來的人夠格嗎?」

當大家都在關注蔡總統就職演說裡的兩岸政策時,酸青特別留意到了世代正義的部分,留意到有些人撒冥紙、胡縐藉口也要阻止社會住宅蓋在自家附近。這篇不只酸氣,怨氣也衝天,不如我們發起一人一百救酸青的活動,幫他買房子好嗎?(結果「萬人響應,無人捐錢」這樣)

范綱皓

520那天晚上,我步行至借宿的朋友家,路途上,我跟一般年輕人一樣,有邊走邊用手機的壞習慣。臉書動態牆上,盡是一片520就職典禮的相關消息,很多人把蔡英文的兩岸論述,視為整篇講稿的重點,但是,我認為大家更應該看看就職演說中,兩岸論述以外的內容。

六千字的講稿中,蔡英文花了將近六百字、十分之一的篇幅,細數下一個世代的年輕人,將會面臨的挑戰,並以「改變年輕人的處境,就是改變國家的處境」,期許新政府要實現世代正義。

讓好腳好手的年輕人都有一份未來,是蔡英文的承諾,大家不要忘了做筆記喔。(圖:截自電影《海角七號》)

同時,我注意到另一個新聞:台北市都發局到各處辦社會住宅說明會,反對居民撒冥紙、拉布條,並且怒嗆:「引進來的人到底夠不夠格?」、「引進太多人口,難道不會造成交通壅塞嗎?」

緊接著,台北市議員連署要求,未來北市府若要興建社會住宅,需以社會住宅基地為中心,周邊直徑一公里內,透過iVoting的方式,取得過半居民同意。

我抬起頭,看看圍繞身旁,那些房價高到令人心生畏懼的高樓大廈,耳邊不斷出現某次我在某社會住宅公聽會上聽到的居民發言:「社會住宅蓋在這裡,會影響到我們的房價。」、「不能因為蓋社會住宅,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品質吧?」

包租婆的社區大概是史上最強社會住宅,收容各路人馬,各種老窮殘,還以獨門獅吼功打跑了存心來找麻煩的斧頭幫,除了亂停水和抽籤決定房客去留之外,大家都該多向她看齊。(圖:截自電影《功夫》)

誰影響生活品質、誰讓交通壅塞?

我不禁感嘆,對很多人來說,給年輕人生存機會,比不上房價漲跌。原來低薪的年輕人、單親爸媽、原住民族、身心障礙者,是會影響生活品質的人。原來所有需要政府提供社會住宅的人,是不適合生活在這個城市、沒有資格享受便利生活的次等公民,是會造成交通壅塞的主要原因。

或許有人會說:「為什麼我辛辛苦苦努力了一輩子,買來的房子,卻要因為周圍蓋了社會住宅,而影響了房價?」有意願且有能力買房的人,都不希望自己買到的房子貶值了。但是,房子是用來居住,不該成為投資商品,所以房價暴漲或暴跌,都不為人所樂見。健全住宅市場,避免房價暴漲或暴跌,自然是政府的責任。任何住宅政策,都不該犧牲有產者的勞動成果。

不過,為什麼社會住宅會影響房價?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跟私人買賣的住宅市場,完全是不同的邏輯。且,社會住宅的鎖定對象,是沒意願也沒能力買房的人,怎麼會衝擊房市呢?

如果社會住宅會造成房價變低,我們可能要先問問自己,到底把社會住宅當成什麼?有些人打從心裡覺得「社會住宅是窮人、弱勢者住的」,而且「窮人跟弱勢者聚集好可怕」、「我才不要住在他們附近」。讓房價變低的,不是社會住宅,而是有些人心中對於社會住宅的歧視、偏見與打壓。

至於交通壅塞,這個理由就更顯反動了。沒想到,買不起汽車的「無車階級」也能夠成為交通壅塞的「亂源」。我建議當那些人說「社會住宅會造成交通壅塞」時,最好先檢視自己是不是開著私家汽車在台北市區中移動?最好先反省自己的交通習慣是否符合宜居城市的需求?

更令人好奇的是,當初建商蓋房子,導致台北市那麼多空屋,怎麼沒聽到有人喊交通壅塞?為什麼要蓋社會住宅,就會交通壅塞?一個鄰里多住進幾千人,的確有可能造成交通壅塞,但是無論是私人住宅或社會住宅,只要住宅單位擴增,就要搭配相對應的交通改善計畫。交通壅塞的問題並非社會住宅的問題,而是應該督促規畫單位提出合宜的交通改善計畫,而非拿「交通壅塞」當成反對蓋社會住宅的遮羞布。

有車的人才有可能造成塞車,而住進社會住宅的人有多少人買得起車,令人懷疑,還是他們把別人打電動時操控的瑪莉賽車也算進來了?(圖:網路)

買不起房子的低薪魔咒

房價會跌價,是某些人自己造成的。當社會住宅已然成為趨勢、是良好居住品質的保證、是多元人群混居的社區、是除了買房之外的第二種考慮,住在社會住宅附近,怎麼會是一件壞事呢?

社會住宅的誕生是為了要解決「居住」問題,它背後反映的是買不起房子的低薪魔咒與居住品質欠佳。

我走到借宿的朋友家,他住在一個靠近捷運站的老舊公寓,五樓,沒有電梯。打開五樓大門後,裡頭被房東一分為五間房,分別出租給學生、上班族。沒有逃生與消防設備,走廊不過一個半肩膀寬。九坪大的房間裡,擺著一張雙人床、一張小沙發、一個小書桌、一座雙門開衣櫃、一間小浴室、一扇對外窗,一個月租金九千。

一個月薪水兩萬八,三分之一的薪水都拿去付房租,剩下三分之二,得付生活費、保險費,他一個月還能存多少錢?在台北市,年輕人的薪水,平均要不吃不喝十六年,才能勉強求得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別說台北,就算是新北市、桃園市,年輕人可能也要存個六、七年,才付得出房子的頭期款。我們要到哪裡才買得到合理的房子?是玉山,還是阿里山上?

高房價一直以來都是民怨之首。不過,究竟讓台北市房價變得高不可攀的,是誰?難道是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嗎?又是誰害了大多數的人,包含那些反對社會住宅的居民,背了一輩子的房貸,只為了有個安身立命的家?

年輕人何其無辜,成為經濟結構不友善下的受害者,如今又要背負「自己不努力,只想靠政府提供社會住宅」的罵名。其實我們很努力、很吃苦耐勞,可是老闆說:「抱歉,大學畢業,頂多只能給你28K。」

如果我們不想去澳洲打工,不想去中國闖蕩,想要留在台灣,就得接受這一切。如果我們不接受,還會被說是草莓族、不耐操。

我們只能認了嗎?

雙碩士學位有什麼用?領的薪水還不是買不起房子,真是念書念得好,要飯要到老。(圖:截自電影《食神》)

社會住宅的機會與限制

不想就這樣認了,所以我們期待社會住宅。

社會住宅是世代正義、階級正義的一種手段。雖然它無法直接解決「低薪」問題,卻可以提供低薪者「喘息」的機會。只租不賣的特性,讓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可以用較低廉的租金,得到良好的居住品質、方便的交通,是減緩低薪者生活壓力,讓他們能加快存錢速度的方式。

此外,當家庭規模縮減、高齡化社會人口扶養比攀升、實質薪資停滯,以及房價急遽飆漲,再加上「有土(房)斯有財」的觀念,使得居住在都會區的民眾,其房貸的負擔率超過30%,甚至排擠了日常生活的各項支出。

為了買房,犧牲的代價無疑是糟糕的生活品質。因此,花了大筆鈔票、背著龐大房貸去買房,還會是最佳選擇嗎?

社會住宅也是面對城市空間的一種新價值觀。房子是賴以維生的家,不是投資商品。社會住宅的任務,是要讓每一個人都擁有住房子的權利。

不過,這又產生另一個問題,建社會住宅的錢從哪裡來?

新政府要引進壽險業、銀行業「共同合作」——美國次貸風暴就是把「房地產金融化」的下場,台灣還要這樣做嗎?台灣有什麼天生神力,可以避免走上美國的悲劇嗎?

顯然,把社會住宅金融化,不是一條最好的路。但是,需要社會住宅的人何其多,在新政府講求財政紀律的狀況下,引進金融壽險業的資金,做為提高社會住宅供給率的初期經費,尚可理解。

長期來看,稅制改革才是穩定社會住宅財源的方式,務實的做法或許可以是,按照新政府設定辦理二十萬戶社會住宅的目標,其中僅提供20%的戶數交付金融化,讓求宅若渴的人,可以儘速入住。剩下的部分需加速以稅制改革調漲部分稅收,達到租稅公平與社會重分配,並專款專用於社會住宅的興建。政府編列預算,並由專責單位負責規畫設計、發包、監工、驗收,逐步完成二十萬戶社會住宅的政策目標。

在這個年代沒有房子住不是新鮮事,但當遊民還要被「教誨師」潑冷水,非常不容易,堪稱高等遊民啊!(圖:截自日劇《約會》)

沒有稅制改革與政府預算的挹注,就不可能如蔡總統所說的「解決問題」。當然,要解決住宅問題,也要同時發展租屋市場、健全住宅市場。這些挑戰,新政府要一肩扛起,全民也必須改變觀念、共同努力,而不是丟下一句:「住進來的人夠格嗎?」打臉新政府的政策,就能讓這個國家偉大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