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東亞漫遊》泡菜與長棍麵包:法國韓裔僑民的飲食與認同

我們的胃是最容易讓我們產生鄉愁的部位。一旦身體感到疲累或精神憔悴,自然就會想吃自己熟悉的食物來安慰自己。旅外的台灣人如此,旅法的韓國僑民也不例外,透過家鄉飲食的味道,旅法的韓國人滿足了自己肚腹的鄉愁,也透過超市與餐館,串聯並建構起在異國土地上的社群想像。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助理教授、楊豐銘/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

法國韓裔僑民隨著韓國整體國力的增強而逐漸增加。(www.pinkfashionninja.com)

You are what you eat!有到國外旅行或旅居經驗的人,大概都會同意這句話:我們的胃,是最容易讓我們產生鄉愁的部位。我們也許能說著不同的語言、看著不同的景色、交著不同國籍的朋友,然而,一旦身體感到疲累或精神憔悴,自然就會想吃自己熟悉的食物來安慰自己。

我定居法國的台灣朋友們,家裡最常吃的還是台灣料理,還自己學會了作蘿蔔糕、擀麵、包餃子、甚至炸地瓜球、蚵仔煎這種常見的夜市料理。跟隨外交官夫婿來台定居的韓國友人,藉著母親的電話越洋指導,在台北醃起了生平第一次的韓式泡菜,因為「看著裡面沒有泡菜的冰箱,突然覺得心裡空空的,覺得自己好貧窮好可憐,沒有家的感覺」,她這麼對我說。

在全球化的時代、跨國移動與交流頻繁的情境中,飲食與飲食習慣也趨向多樣化。飲食不只是為了餵飽自己、安撫自己的「鄉愁」滋味,也跟旅遊業(culinary tourism)的發展有關,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一環。不只旅遊與文化產業,這些問題也同時與文化治理與集體認同有關:甚麼樣的飲食才是屬於自己的「傳統」文化?飲食的「傳統」該如何建立?除了好吃美味之外,傳統飲食還具有甚麼樣的文化意涵與價值?該如何向來自其他國家的旅人或友人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文化?飲食與國家品牌/形象又有甚麼樣的關聯?以飲食為基礎的國家品牌塑造,又是透過甚麼樣的管道或媒介傳播出去、被內部與外部的人們所認知並接受?

在社會科學的移民研究領域裡,通常與公共秩序或利益產生衝突的族群會受到最多的注目。那麼,那些惹事少又隱密的族群就沒有價值了嗎?這就是韓國移民在法國的處境。他們處在華人(中、港、臺),東南亞(越、寮、柬),以及日本等三大亞洲移民人口裡,常常被忽視。

2010年世足賽時,KIA汽車法國分公司特別在巴黎艾菲爾鐵塔前的草地上,搭建了大型看台,供旅法韓國人民齊聚為韓國隊加油。(http://www.korea.net/)

近年韓國的外貿實力茁壯,是否連帶讓海外韓裔居民的移民動機、形式、內容受到更多注意?

事實上,法國的韓國移民研究文獻極少,社會學者 Hénèle Zinck〈巴黎韓裔社群簡介〉1一文有著較完整的分析研究。藉由此文,讓我們來看看韓裔移民社群成立的一些概況。不過要特別強調的是,這裡的韓裔泛指來自南韓的移民。

二次大戰前的韓籍移民不過數十人。巴黎市統計年鑑 Annuaire statistique de la Ville de Paris 在1949年韓國(指南韓)駐法領事館成立後,韓裔的身份才從亞裔人口群被區分出。過去韓國居民在韓戰、以及南韓內政的衝突等政經衝突下,沒有遷徙自由2。解禁前的法國韓僑是由領事館人員(包含專程外派,以及當地僱用的韓籍畢業生)、大報駐外記者、商人,以及這些人的家屬所組成。這些人有屆齡要上學的小孩。有鑑有此,1974年,一對韓法聯姻夫婦(韓國太太和天主教丈夫)開了首間韓語學校3,母語的學習不再僅限於家庭。

韓國民眾居留海外的權益直到盧泰愚總統任內的1989年才開放,也造就法國韓裔移民的形成甚晚。1979年,在管理外籍人口居留的巴黎警署統計資料裡,僅發現317人韓僑4。根據法國統計與經濟研究中心 Institut National de la Statistique et des Etudes Economiques的人口普查文獻,1998年有5779位韓僑,當中459位在法國誕生。5 在最近2010年的資料6,共有15512位韓裔移民,男性有 5715位,女性有 9798位。7移民性別傾向女性的原因,根據 Hélène Zinck的推測有兩點:韓國國內學法語的人口以女性為大宗8,女大學生嚮往留學以藝文學科知名的法國。當前韓裔社群人口大多志在拿法國文憑、旅外履歷後回國,其結構由留學生、外交人員、藝術工作者、中高階經理人組成9。1992至1997之年間,法國移民勞工單位登錄16間韓籍公司的315位韓裔員工裡10,就有 70 % 是中高階經理人。相較韓國國內的職業高壓,這些人是被優惠的僑胞,例如兩倍薪水、公司租屋、孩子上雙語學校、有完整的週末。

韓裔移民網絡大多靠同鄉會、同學會、還有教會11,但是更多依賴的是餐廳,因為開餐館是在國外語言不通下,最快最有效率的融入方式。

法國巴黎直到1971年,才開始有第一間韓國餐廳的設立。在二千年有30家,不過因為1997年的經濟風暴,韓國觀光客和國內資金投資減少,經營慘淡。而近幾年來由於韓國經濟的發展快速,前往法國留學或旅遊的人大增,再加上韓國政府對於海外韓國餐廳的大力扶持,使得法國的韓國餐廳又呈現快速成長的狀況。但相較其他的東方餐廳(中菜、日本料理、東南亞料理等),韓國餐廳數量不算多。

這家韓國料理餐廳Kimchi(也就是泡菜的意思),在法國的韓裔移民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作者提供)

除了餐廳,販賣各項食品與食材的超市,也是移民群體形成網絡的重要根據地。相較於數量較多、規模較龐大的華人超市,法國的韓國超市數量很少,在巴黎不超過10家12。而且除了韓國食材以外,也兼賣日本的食品。

在巴黎的二間韓國超市,除了賣韓國食品以外,也會兼賣日本的食物。(作者提供)

周末傍晚的韓國超市人頭鑽動、門庭若市。其中,大多數是年輕的韓國留學生,也有很多對韓國文化感到興趣的法國當地年輕人。也就是說,年輕族群對於異文化的接受度往往比年長族群還要高。

巴黎韓國超市的顧客,除了韓國人以外,很多是對韓國文化感到好奇的當地年輕人。(作者提供)

在巴黎的韓國超市裡,除了販賣泡麵、飲料、零食等韓國食品以外,也兼賣從韓國本土進口的生鮮蔬菜、以及各項做好的韓國熟食。(作者提供)

超市裡可以找得到大多數的韓國料理基本食材,但是做韓國料理所需要的生鮮食品就不是那麼容易找得到。為了能做出「原汁原味」的正港韓國料理,這些韓國超市每個星期不惜血本,從韓國本土空運一些基本的蔬菜來法國。像是做大醬湯需要的菇類、韓國櫛瓜等,都是在法國當地找不到的食材,因此必須特別從韓國空運而來。雖然這些蔬菜價錢比起韓國本土翻了好幾倍,但為了滿足肚腹的鄉愁,旅法的韓國人們依然將架上蔬菜搶購一空。

在韓國本土最大的烘培連鎖店,叫做「Paris Baguette」(也就是巴黎長棍麵包的意思)。(作者提供)

有趣的是,在韓國本土最大的烘培連鎖店,叫做「Paris Baguette」(也就是巴黎長棍麵包的意思)。這個聽起來很新潮洋派的店名,表達出韓國人對西方文化的想像,將巴黎作為一個西方飲食文化的代表。然而真正身處在法國巴黎的韓國人們,卻反而深深依戀著家鄉母土的味道。透過家鄉飲食的味道,韓國人不但滿足了自己肚腹的鄉愁,也透過這些超市與餐館,串聯並建構起在異國土地上的社群想像。

註:

1 Hélène Zinck, « La communauté coréenne de Paris : petite introduction », Hommes et migrations, n°1233, 2001, p. 44-57. 

2 當時留學簽證的申請過程裡,除了測試語文能力,還要通過韓國歷史的考試,以及政治意識的檢測。

3第一年招生有二十多個學生。

4168位女性,149位男性。

5 北韓人只有62人,55位在巴黎。

6 人口普查每年都有預估、微調,唯有五年才大更新一次。

7依照年齡層區分,18歲以下有1,258位,18歲至60歲之間有13,714位,60歲以上有541位。

8譬如選修法語的中學生裡有三分之二是女生,而男生多選修具有陽剛氣息想像的德語。

9不包含1960-1980年代被領養的韓籍小孩,法國前任文化暨宣傳部長 Fleur Pellerin就是出身於此。

10只有14, 2%是女性。

11巴黎共有14個韓國教堂,13處為新教教堂,另一個是天主教堂。

12http://www.racinescoreennes.org/2013/09/01/epiceries-coreennes-a-paris/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