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南方反思》翻轉貧鄉困境的教育帳戶

為年輕人設立教育帳戶的意義,一方面是讓青年人可以先試著參與就業,掌握自己的興趣,再決定日後究竟要唸哪個科系;與此同時,這也間接改善整體產業所面臨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張花冠

在少子化的時代,如何為產業尋覓合適人才,再創產業成長動能,顯然是新政府上台後的首要挑戰。 這兩週來,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蔡英文風塵僕僕至各縣市進行產業之旅。而無論是新竹的科技業者,中部的機械業者或嘉義的農業之旅,各界菁英與小英總統進行座談時,都不約而同抱怨勞動力不足與土地難尋、地價過高問題。

小英主席因此提出「教育帳戶」的政策概念,鼓勵滿18歲者先投入職場培養實務經驗,藉此解決產業界的人力問題。與此同時,政府與業者則協助青年存下教育基金,為其設立一個教育帳戶,將薪水存入做為未來進修的教育經費。當工作數年後,年輕人較成熟、較清楚自身興趣,可再選擇升學,亦無須擔心學貸問題。

蔡英文日前提出「教育帳戶」的政策概念,鼓勵滿18歲者先投入職場培養實務經驗,藉此解決產業界的人力問題。(資料照,中央社)

缺乏合適人才似乎是當今台灣維繫經濟發展最大的挑戰。企業界紛紛抱怨找不到勞工,但許多大學生卻也同時在抱怨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農業重鎮嘉義縣內。畜牧場的薪水都已開到32K以上的水準,但仍難招到合適的人才。而無論是畜牧場或農場老闆都一致抱怨,現在年輕人都無法吃苦耐勞、非常不耐操。與此同時,都會區的年輕人卻怨嘆,他們做的要死要活,卻只有22K的工作機會。讓人更難以理解的是,家鄉的年輕人卻寧願放棄薪資較高的農業工作,前往都會區競逐低報酬的服務業職缺。

如今台灣出現嚴重的人力供給與需求間的鴻溝,顯然與傳統技職教育體系的崩解息息相關。過去高等教育擴張的年代,廣設大學實際上只是製造許多空有大學文憑、卻毫無職場必備職能的大學畢業生。青年學子不再就讀高職、五專,反而爭先恐後去念高中、大學。但當他們畢業後實際進入職場時,才發現自己缺乏應有的本職學能,或甚至驚覺自己真正的興趣與原先念的科系不符。年輕人的青春歲月因此虛度的同時,我們也浪費了許多珍貴的國家教育資源與社會成本。

台灣出現嚴重的人力供給與需求間的鴻溝,顯然與傳統技職教育體系的崩解息息相關。(資料照,中央社)

為年輕人設立教育帳戶的意義,一方面是讓青年人可以先試著參與就業,掌握自己的興趣,再決定日後究竟要唸哪個科系;與此同時,這也間接改善整體產業所面臨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另一方面,中南部農業縣多數年輕人,由於未能享有較好的教育資源,所以進入私立大學的比例較高。但他們畢業後馬上就背負了沈重的助學貸款壓力。同樣的,由於缺乏職場所需的職能,他們面臨失業的風險也較高。為了解決迫在眉梢的經濟壓力,只好前往都會區競逐廉價的服務業工作,反而造成家鄉人才與產業的空洞化,教育帳戶的設立正巧能解決偏鄉難以留住人才的困境,同時翻轉偏鄉貧困的經濟。

少子化已是台灣全體各界無法迴避的問題,而在少子化時代如何縮短勞動力供給與需求間的巨大鴻溝,同時留住在地人才、活絡在地經濟,勢必成為新政府上任後的當務之急。我深信,小英總統提出的教育帳戶政策將能有效解決閒置已久的沈痾。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