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農業二三事》一場百年大雪把台灣農業打回原形

台灣農業過去走過機械化、精緻化的演變道路,更有傲人的農業改良與育種技術,更不缺熱情投入農業生產的年輕勞動力的返鄉務農風潮,但這場百年一見的大雪卻將台灣農業打回原形。新政府應認真面對台灣農業的下一步,把農業當成一個「可以提升技術含金量」的產業看待,而不是把大把鈔票投到每次的災害農損上,讓一次次的契機流失。

焦鈞

負北極震盪白了全台山頭,在亞熱帶的台灣出現難得一見的銀色世界,海拔稍高的地方,幾乎都降下瑞雪,平地甚至多處出現冰霰。二月一日卸任回台大任教的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對此公開指出,「極端氣候對農業的傷害遠大於貿易自由化。加入TPP的過程中,很多條件還有時間做調整,談判十年才降到零關稅;可是對於異常氣候,農業生產者完全沒有調整的時間,傷害來得既快又猛。」

負北極震盪白了全台山頭,在台灣,海拔稍高的地方,幾乎都降下瑞雪。(記者張嘉明攝)

陳保基此言不假,但這場大雪給台灣農業帶來的衝擊才剛開始,不僅證明了過去引以為傲的台灣農業可能面臨挑戰,對於即將上手的蔡英文執政團隊,如果不從更深層結構面檢討台灣農業轉型之路,勢必走不出「農損補助、災害控管」的循環;如何利用這場大雪帶來的契機,進行台灣農業的「產業化升級」,也將是蔡英文政府的最大挑戰。

農產品的生產源頭就是農業,農產品另一端的銷售,對消費者而言就是食物;站在政策制高點,農產品的供、需兩端,農民與消費者,兩者權益都得照顧。因此,最佳的政策高度就是「穩定市場供給與價格,避免暴起暴跌式的沖刷」;大家記憶猶新去年十月一場突如其來的颱風,當下讓高麗菜價格狂漲到每顆200元;不到三個月光景,因為農民的搶種,高麗菜價格要降到三顆不到50元的破盤價。消費者正以為可以輕鬆過個好年,搶到便宜的生鮮蔬果之際,又突如其來個百年大雪,蔬果價格硬生生地又再次翻倍。

最佳的政策高度是「穩定市場供給與價格,避免暴起暴跌式的沖刷」。例如去年十月的颱風,讓高麗菜價格狂漲;不到三個月,卻因農民搶種,降到三顆不到50元的破盤價,突如其來的百年大雪,蔬果價格硬生生地又再次翻倍。(記者顏宏駿攝)

於是有人會好奇的問,那農民賺到錢了嗎?消費者真的撿到便宜了嗎?這個問題沒有如大家想像中的容易回答。但這個問題的根本,與本文意圖探討的台灣農業體質與結構面的轉型與升級,息息相關;這場大雪對農業帶來的衝擊,其實也高過陳保基所言,不僅僅是生產面的問題,而是整個農業體系大調整的問題。

所謂的農業轉型,必須從生產、運輸、銷售這三個環節來全面性探討

這場大雪帶來的農損,直接衝擊到過去百年來農民習以為常的生產模式,已經到了要重新檢討的關卡;過去農民曆時代老祖先所遺留下來的何時播種、何時採收的季節規律,已經被打破。不正常的時雨量、不正常的溫度變化,除了農政單位要積極研發新的育種,來對抗極端氣候所帶來的生產威脅,還包括全面性逐步推動「網室設施栽作」,甚至進一步思考「植物工廠」作為緊急應變的供給。

面對極端氣候,除了農政單位要積極研發新的育種外,還包括全面性逐步推動「網室設施栽作」,甚至進一步思考「植物工廠」作為緊急應變的供給。(資料照,記者蘇金鳳攝)

農產品的運輸這一端,往往是最被忽略的一個環節;以目前台灣建置的農產品運銷體系,透過基層農民組織的網絡,農民只需要將農產品運送至指定的「集貨點」;問題就出在從集貨點到批發市場或末端銷售通路這一端,多數仍維持人力搬運、非全程恆溫物流,嚴重傷害農產品市場價值;同樣的,因為農政單位的長期怠惰與某些農民團體的刻意抵制,「農產品分級包裝標準化」始終未能全面落實,讓少數不肖生產者有縫隙可鑽,食安漏洞也就在此孳生,嚴重折損農產品市場價值。最後的農產品市場行銷環節,扣除農產品品牌化程度化不高的結構因素之外,消費者消費意識的被誤導化,也反向影響到農民對生產模式的選擇。

而貫穿整個生產、運輸到銷售的那把劍,就是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的建立。

這一點,過去民進黨執政時,曾大力推廣,但因為政黨輪替後的接替者中斷這個政策的推動,如今只能從頭來過。同樣的,對於設施栽作的推廣,也必須配套農產品生產專區的規劃,從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到外銷生產專區,這一系列規劃背後,又牽扯到極為複雜與敏感的國土規劃、農地使用的跨部會協調工作。

貫穿整個農業生產、運輸到銷售的那把劍,就是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的建立。(資料照,記者方賓照攝)

回到這次雪、寒害導致的農損,一如過去颱風豪雨帶來的災害,眼前農政單位除了現金補助之外,別無他法;但極端氣候的出現不是今天的事,近十年來瞬間時雨量的不斷攀升,聖嬰現象帶來的全球暖化與氣候異常,台灣早已進入極端氣候的怪圈中,農政單位缺乏整套的因應之道,頭痛醫頭的官僚體系思維下,當然只剩下現金補助一途。

台灣農業過去走過機械化、精緻化的演變道路,更有傲人的農業改良與育種技術,更不缺熱情投入農業生產的年輕勞動力的返鄉務農風潮;面對這場百年一見的大雪,大家在賞雪小確幸之後,是該認真面對台灣農業的下一步,把農業當成一個「可以提升技術含金量」的產業看待,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極端氣候的到來,集結眾人智慧面對從生產、運輸到銷售,可以「產業升級轉型」的策略方針,而不是把大把鈔票投到每次的災害農損上,讓一次次的契機流失。

這是蔡英文政府五月上台後,可以立即啟動的工作,把農業當成台灣重要的指標龍頭產業,相信可以帶動更多相關周邊產業的活絡,也方能應付來自大自然的挑戰與市場開放的壓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