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 bay 好油
前幾天拜訪一個番石榴農民,這位農民是屬於自產自銷,他早上去自己的果園採果,然後在市場租了一個攤位,每天把他採的果賣光就收工,下午再花時間顧果園。
跟他聊到許多種植的內容,他種了20年的番石榴,他說他這幾年都是清晨5點多去他的番石榴園採果,再送去市場賣,他發現早上採的果,品質比他下午採了隔天去賣的,風味上實在差太多了,以前偷懶下午採隔天再賣,客人很清楚風味變差了,自然就不願意買了,所以他為了維持好的品質只能清晨採果,雖然很累,但也沒辦法。
雖然他不懂植物生理學,但他卻用實務經驗來從事農務工作,那麼凌晨採收真的比較好嗎?
在台灣,大部分之農產品採收最好是清晨到早上八點前,清晨採收的果實可以避免田間餘熱(field heat)之累積,田間餘熱會使果實進行呼吸作用加速水分蒸散,果實的呼吸作用主要是吸收氧氣並釋放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會耗損果實內的醣類、蛋白質、脂質等營養物質,呼吸作用產生的高溫使呼吸作用更旺盛,產生之熱能造成果實維持在較高溫度,整體的品質就下降。因此,採收時間最好是在氣溫低的時間點,一天裡面什麼時候溫度最低?當然是清晨。清晨採收對於品質真的比較好,尤其是水果玉米,影響非常明顯。
大部分之農產品採收最好是清晨到早上八點前,清晨採收的果實可以避免田間餘熱之累積。(資料照,記者佟振國攝)
但清晨氣溫低,也不見得能找到工人願意從事採收,那麼,水果品質該如何維持呢?延長水果的儲運壽命及上架時間是否可行?
於是,「預冷處理」(precooling)在農產品採後處理成為非常重要的工序。
良好的「預冷處理」可以快速降低農產品的溫度、減少蒸散,對於採收後壽命較短或需經長途運輸的農產品,在送到消費者面前時仍能保有如現採時的絕佳風味。
預冷處理技術的重要性
考量時間、成本、品質,除了部份容易凍傷的水果,如蓮霧(約13度左右),多數的農產品通常冷卻在3至5℃之間。
隨著台灣農產品外銷比重逐年升高,預冷處理設備這幾年來也發展迅速。如西螺果菜市場外就有十多家預冷廠,菜商在標到蔬果之後,隨即送到一旁的預冷場處理,接著上車運送到其他地點,經過預冷處理後的農產品,可明顯降低的腐爛率,儘管預冷處理有額外的成本產生,但從西螺果菜市場外從過去的一家預冷廠,十多年內迅速拓展成十多家,足見預冷對盤商明顯有利,需求增加產能就會出現。
不只國內從產地到市場,外銷的果品與蔬菜更仰賴預冷處理。當年台灣第一批的鮮果外銷至中國大陸,因為缺乏預冷及其他防腐儲運處理,儘管距離不長,但到抵達目的地,貨櫃一開滿滿爛掉的水果。
過去台灣只關注國內產銷,對於預冷的需求自然較低,然而,時代已經不同了,若不懂得使用先進科技設備輔助農產品保存,對農民而言,無法降低耗損與成本,只能等待淘汰。
預冷處理的種類與專業性
預冷處理有其專業性,舉凡結球萵苣的真空預冷、外銷荔枝的冷鏈處理、番石榴的強風預冷、青花菜的冰泥預冷,針對不同的蔬果,有不同的處理技術,顯見預冷種類以其專業度的細膩。
儘管目前相關預冷技術已在台灣漸漸普及,技術發展卻仍不及國外。如美、日等國多已進入連續處理的整廠製程:農產品進場後先預冷後滅菌的連續處理,以確保農產品安全及後續病害或寄生蟲的防治。
美、日等國多已進入連續處理的整廠製程:農產品進場後先預冷後滅菌的連續處理,以確保農產品安全及後續病害或寄生蟲的防治。圖為美國生菜採收時,直接進行滅菌處理。(取自Lin bay好油粉絲專頁)
目前國內這種連續系統的廠商寥寥可數,也因此,缺乏滅菌處理的農產品,在架上就會產生病菌汙染的可能性,或者常溫下因為微生物孳生,產生病腐導致產品上架期縮短。若是外銷至較遠的地區,未進行滅菌將使蔬果回溫後的病腐嚴重,增加損耗,這個結果必然導致買方採購意願降低,也因此,國內出口商只能選擇做短距離儲運,外銷受限。這也是為什麼台灣蔬果出口貿易平均距離只有2500公里,遠輸給其他國家的原因。
滅菌處理的規範
目前國內對於農產品滅菌處理的規範是「什麼都沒有」,包含使用的藥劑、濃度、使用方式等,完全付之闕如。要替台灣農業找尋出路,與其整天打高空鬼扯農業4.0,還不如實際一點,打好根基,以法規妥善規劃,利用技術與相關處理設備來調節產銷,這對農民才是最重要、最實際的幫助。否則大量農產品一次湧入拍賣市場,菜價崩盤的戲碼不時上演,而相關農政單位卻只會呼籲農民不要搶種,卻無計可施,這對台灣農業與農民都是種折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