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重演 2014:泛綠多了小確幸,認清了天花板

◎宋文笛

民進黨上週末在總統大選上的大勝,就贏得完整政權的角度而言,的確是歷史性的突破,但就藍綠版圖重組的面向上來看,卻有令人失望之處。

民進黨在總統大選上的大勝,就贏得完整政權的角度而言,的確是歷史性的突破,但就藍綠版圖重組的面向上來看,卻不盡然。(Bloomberg)

毫無疑問,蔡英文這次贏得689萬票的表現,無論是跟她2012年的609萬票相比(增加了80萬票),或是與民進黨籍候選人在2014年縣市長選舉的累計583萬票相比(增加106萬票),皆為大幅度的成長。大部分的分析也多是以這兩次全台灣範圍的行政首長選舉作為標準,從而達到蔡英文明顯擴大泛綠傳統得票數上限的結論。

民進黨近三次選舉得票數和得票率統計。(作者製表)

但這個思路卻忽略了一項重要資訊。

如同西方諺語所云,「魔鬼藏在細節裡」。民進黨帳面上的得票數字不一定等於泛綠的得票能力。以2014年為例,除了民進黨籍候選人之外,我們還應該把當年與綠營合作以及綠營出身的獨立參選人的票數,包括柯文哲、鄭永金、蔡仁堅、黃文玲,也納入考量。

2014年縣市長選舉親綠的無黨籍候選人得獎數。(作者製表)

這其中有許多從來沒投給民進黨過的選票。當然不是投給他們的每一票都會自動轉嫁給民進黨,但一旦透過這些親綠候選人的個人因素做媒介,使得一些從來沒投過泛綠候選人的中間或淺藍選民第一次有了投給親綠陣營的經驗之後,往後,在藍綠間只能二選一的「單一當選名額式選舉」中(如總統選舉和縣市長選舉),這些新支持者會再次投票給泛綠陣營的機率就會增加,至少從投給廣義泛綠「想都不曾想過」,變成「可以是選項之一」。

如果我們把這四名親綠候選人的得票數,與民進黨籍候選人所得到的583萬票加在一起,我們會得到一個與幾天前的民進黨得票數驚奇相似的數字:688萬。

當時,我把這些親綠候選人和既有的正綠(民進黨籍)候選人支持者取了一個名字,叫做「廣義泛綠的688」。

688萬,而非583萬,這才是泛綠在2014年選舉的真實得票數,也是對於預測泛綠在2016年總統大選得票數時,比583萬更有參考價值的數字。

因為這兩次選舉有較高的可比性:全台範圍、單一當選名額、行政首長選舉、選舉人數基本一樣。特別是如果整體投票率也差不多,也就是有效選舉人數相近的時候,688萬這個數字的參考價值更高。

由於國民黨在總統大選前數月便已經放棄了選舉,洪秀柱、朱立倫先後兩位國民黨籍總統候選人在民調中幾乎長期落後蔡英文20%以上,令國民黨支持者覺得他們即便去投票了也不會改變什麼,直接放棄投票。相對的,看到政權翻轉曙光的泛綠則是持續將士用命,在投票日傾巢而出。

選情持續低迷的結果便是創下歷來總統選舉投票率新低的66.27%,降低到與九合一大選時幾乎一樣的水平。上次投廣義泛綠的幾乎每個都再次投綠,上次投泛藍的絕大多數也再次投給泛藍(並且上次沒出來投票的這次大多數也沒有出來投票)。於是我們看到了歷史幾乎絲毫不差地完美重演。

2014與2016年,廣義泛綠得票率比較。(作者製表)

對總統大選的結果,我們或許可以做出三項初步解讀。

一、民進黨在逐漸鞏固2014年廣義泛綠攻下的成果

在短暫的十四個月內,那些從未投給泛綠的中間以及淺藍選民連續兩次投給廣義泛綠之後,日後在相同類型的選舉中,會習慣認為投給泛綠最少是選項之一,甚至是預設選項。 

二、根據上述,民進黨日後的基本盤已足以與泛藍分庭抗禮

2014年以前的選舉常有藍綠基本盤是 55:45 之說,也因此,常有「泛綠沒法靠自己贏,只能等國民黨自己輸掉選舉」的說法,也就是在高檔投票率的選舉中,過去綠營只能期待泛藍分裂參選;在中低檔投票率的選舉中,綠營也得「寄希望於泛藍選民」,祈禱他們懶得投票(例如投票日下雨),才能靠著泛綠支持者更高的動員率與投票率以小博大獲勝。

2016年以後,泛綠的基本盤已足以與泛藍分庭抗禮,不再「輸在起跑點上」。

未來只要選舉的總投票率壓低在75%以下 (約1,400萬票),泛綠皆有機會維持過半,特別是在執政包袱較少、泛綠支持者投票熱情還能維持在高檔的蔡英文第一任任內。當然,這一句但書也意味著……

三、泛綠沒能打破2014年開拓的得票能力天花板,在可見的未來恐怕也不容易有新突破

2016年對於泛綠可謂是歷史性的機遇,諸般有利的條件幾乎已經好得不能再好:

1. 它控制了絕大多數的地方政府,對於催票是加分。

2. 選舉發生在滿意度創下新低的國民黨政府的第二任任內。

3. 泛藍內部派系先後因為馬王政爭及廢柱風波而無法真正團結。

4. 一部分因為由國民黨提名參選,從第一天起便爭議纏身的副總統候選人,導致國民黨於整場選舉期間的論述只能致力於保住基本盤避免崩盤,而無力顧及中間票源。

即便遭逢此歷史性機遇,泛綠依然無法打破既有的票源天花板(ceiling,即最高點),那麼,因為無法想像在可見的未來裡將出現更有利的條件,是否也代表泛綠很難再所突破?

與泛綠的689萬天花板相比,泛藍的天花板更高。

2008年時,當時的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面臨著跟今年的泛綠類似的機遇:

1. 泛藍控制了大多數的地方執政權。

2. 處於施政滿意度跟今日馬政府半斤八兩的扁政府第二任。

3. 民進黨內部處於分裂狀態,具體現象包括十一寇事件以及第三社會黨的興起等。

4. 處於民進黨論述接近崩盤的時期,特別是兩岸以及外交關係方面,民進黨陣營在競選期間的核心訴求幾乎只剩下反全球化的保護主義,以及反對威權復辟(具體說法即「如果讓國民黨選上,台灣民主就沒了」,與 2014和2016國民黨兩次提出的,「如果讓民進黨選上,中華民國就亡了」論述,有相當的相似度)。相對的,當時馬英九提出的替代方案,「不統不獨不武」以及「九二共識」,則分別取得了台灣社會壓倒性的 81%及72%支持度。

當時馬英九創下的得票數是765萬票。在同等條件下,泛綠今年雖然將士用命,但是依然卡在 689萬票的天花板,無法再越雷池一步。

我們或許可以總結,在往後的單一當選名額行政首長選舉中,雖然投票動員能力比較穩定的泛綠,它的得票能力的「地板)(floor,即最低點)比較高,但是泛藍的潛在得票能力天花板 還是略勝一籌。

有鑑於此,2016年總統大選的結果,就達成藍綠完全均勢的期望而言,其實未竟全功,甚至,贏得執政權的泛綠陣營應該要感到更謙卑,要更努力,才能贏得台灣社會更多的信賴。

澳洲國立大學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博士候選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