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超A評論》「和食」與「世界無形文化遺產」的政治經濟學

日本的「和食」在2013年申遺成功,若是仔細探究「和食」遺產的故事,便會發現日本人的飲食已經在這文化遺產化的過程中,牢牢地嵌入當前的政治經濟結構之中。

張正衡/台大人類學系博士後研究

在2013年12月5日的東京街頭,一位年輕男子正迅速地向從他身邊匆匆走過的路人們散發著產經新聞的號外。那是一份針對日本的「和食」被登錄為「世界無形文化遺產」的特別報導。在該年,日本政府以「和食:日本人的傳統飲食文化,以正月為例」的名義,成功地讓傳統日本飲食文化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無形文化遺產代表的一份子。

對此,日本政府聲稱「和食」不僅重視新鮮食材原味、營養均衡而健康、配合自然與季節推移,而且與新年節慶密切相關,因此才能順利入選。然而,若是仔細探究「和食」遺產的故事,便會發現日本人的飲食已經在這文化遺產化的過程中,牢牢地嵌入當前的政治經濟結構之中。

日本政府以「和食:日本人的傳統飲食文化,以正月為例」的名義,成功地讓傳統日本飲食文化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無形文化遺產代表的一份子。(hoteliz.seesaa.net)

可是,食物不就是拿來吃的嗎?吃頓日本料理,要如何與政治經濟學扯上關係呢?

事實上,餐飲是人類日常生活實踐下長年淬鍊出來的一種物質文化精華,因此食材菜餚中往往蘊含特定的象徵與文化意涵(例如,「雞頭」、「魚」、「雞翅」等食材的處理與擺盤,在中餐宴席上往往能夠傳達出特定的隱喻與影射),因而也可以被用作一種政治操作的手法。在日本漫畫《大使閣下的料理人》當中,作者鉅細靡遺的刻劃了日本駐外使館中的廚師,如何透過食材準備及料理的創作、呈現,協助外交官員進行與日本政治經濟利益高度相關的種種國際協商和談判。

飲食文化作為外交的一種手段,乍聽之下或許難以想像,然而這樣的例子並非僅存在於一介漫畫家的幻想當中。

一個最近紅極一時的飲食外交手法,就是英國女王在招待訪英的中國總理習近平晚宴上所端出的一款紅酒。在晚宴上所準備的酒單中,雖然主角是英方主推的英式氣泡酒,但在陪襯的一系列紅酒中,卻混入了一瓶1989年由Graves地區的Haut-Brion酒莊所生產的紅酒,彷彿暗示著中國在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中所製造的死傷(grave的意義之一即為墳墓,這裡的地名正可以看做其複數型)。這樣的酒單選擇似乎以一種英國人向來著稱的幽默尖酸風格,不著痕跡地透露出某種政治性的批判,讓為不列顛帶來經貿大禮的習近平不致在與皇室的晚宴互動中佔盡上風。若有好事者要仔細深究,英國官方大可以巧合之名一語帶過,而任由這種政治解讀停留在巷議街談的層次之中。

英國女王宴請中國總理習近平的晚宴。(EPA)

在習近平訪英的晚宴上所準備的酒單中,陪襯的一系列紅酒混入了一瓶1989年由Graves地區的Haut-Brion酒莊所生產的紅酒,彷彿暗示中國在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中所製造的死傷。(http://www.jiemian.com/)

然而,飲食的用途並非只侷限在上述的微觀層面的符號性溝通上,而可能直接牽涉到政治經濟結構這類在鉅觀層次上的政策運作與國家戰略。

2014年的春天,美國總統歐巴馬赴日訪問時, 就與美國駐日大使共同接受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非正式款待,前往有「壽司之神」稱號的米其林三星壽司店「數寄屋橋次郎」用餐。雖然這次餐敘對於美日之間的貿易磋商是否有確切的幫助仍未可知,但日本政府與媒體卻也利用這個機會大肆地宣揚日本的壽司文化,讓日本職人文化與「壽司之神」的名聲隨著歐巴馬訪日的新聞傳遍世界各地。因此,這樣的美食外交宣傳對於政府正在進行的產業經濟轉型與出口戰略而言,亦是相輔相成的一步棋。

2014年的春天,歐巴馬赴日訪問時,與美國駐日大使共同接受安倍晉三的非正式款待,前往有「壽司之神」稱號的米其林三星壽司店「數寄屋橋次郎」用餐。(白宮)

說了這麼多,那麼,在「和食」的議題上,究竟牽扯到什麼樣的政治經濟議題呢?

首先,要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必須對於要申請的「遺產」本身作出明確的定義。這個程序在一般的有形文化遺產認定上相對單純,因為通常會有具體的地景、環境、器物或建築物等物質文化產物可供指認。然而在審核無形文化遺產的時候,要如何認定該項「遺產」的定義、邊界與範疇,就是一個相對具有詮釋彈性與空間的過程了。

以「和食」的例子來說,其實「和食」的定義不論在日本社會或專業學界,根本就是眾說紛紜而尚未能達成共識的議題。一位大力推廣並主導和食申遺的知名日本民俗學家認為,「和食」就是「包含飯與一湯三菜,帶有地方與節慶色彩的家常菜。」日本政府的主管單位也傾向認為:「和食」就是所謂「日本型食生活」的具體展現,其特徵是:以米飯為中心,加上魚或肉、蔬菜、海藻、豆類等菜餚所組成,不僅營養均衡且把日本各地的農漁產品入菜。

日本政府的主管單位傾向認為:「和食」就是所謂「日本型食生活」的具體展現:以米飯為中心,加上魚或肉、蔬菜、海藻、豆類等菜餚所組成。(Breakfast at Tamahan Ryokan, Kyoto by MichaelMaggs wikimedia)

然而,對於許多專業廚師和飲食文化史家來說,只要是日本人創作的、日本特有的飲食應該都算「和食」。換言之,他們認為「和食」不應該只是一湯三菜或年節菜餚,而是應該要包括日式炸豬排飯、燒肉、拉麵等這類融合外來飲食文化的現代日本飲食文化才對。

其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所以要建立無形文化遺產的代表作清單,主要目的在於要保護這些可能在現代化或資本主義商業衝擊下消失的人類文化傳承,並且同時要避免全球化時代中各種文化或文明之間的互相排斥與衝突。因此,在聯合國的「無形文化遺產護衛公約」中,文化多樣性、跨文化的對話與相互尊重、對文化社群的尊重以及文化的永續性這四個主軸便成為遺產認定與審查時的關鍵考量。

這次「和食」文化遺產化的成功,正是在考量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遺產審查標準之後,經過理性的全盤規劃而促成的一場文化外交勝利。日本在申請書中,幾乎未曾強調任何「有形」的菜餚,而是以日本的「家庭年節飲食文化傳統」為申請的主軸。過去韓國曾經以李氏王朝的宮廷料理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登錄而失敗,原因是審查委員認定這種菁英飲食文化從來未曾屬於申請書中所記載的文化社群「全體韓國人」所有。

對於許多專業廚師和飲食文化史家來說,他們認為「和食」不應該只是一湯三菜或年節菜餚,而是應該要包括日式炸豬排飯、燒肉、拉麵等這類融合外來飲食文化的現代日本飲食文化才對。(090906 yakiniku by mypicture - mypicture.wikimedia)

「和食」的申請不僅強調家庭與社區的飲食文化傳承,證明日本政府與民間已經通力合作保護和食文化,並且也重點呈現了日本各地不同的節慶飲食文化之多樣性,可以說完全對了聯合國文資委員的胃口。而要做到這些,日本政府實施有年的「食育」政策,以及各種與飲食文化相關的專業組織與民間團體的動員,都是「和食」遺產化成功的重要政治條件。

最後,「和食」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歐巴馬吃壽司一樣,也與日本的國家發展戰略目的相契。

例如,哈佛大學的Theodore Bestor教授就提到,日本政府的農林水產省非常積極地介入與協助「和食」申請無形文化遺產的準備工作,目的在於藉由日本料理的推廣,帶起國內的農產品消費風潮,並且為日本農作物與食品的外銷打造一個響亮的名號,也就是成為由經濟產業省所主導的國家品牌計畫「Cool Japan!」的一部分。

Cool Japan!是日本政府向海外推銷國際公認的日本文化軟實力,所制定的宣傳與政策。(Getty Images)

的確,日本在311核災後,不僅面臨核能污染所造成的農產食品安全問題,同時也要面對未來加入環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後,失去關稅補助等保護傘的日本農業直接面對高度競爭市場,也會引發新一波的政治經濟問題。因此,安倍政府開始在文化消費層面布局,以所謂「軟實力(Soft Power)」的強化,建立日本傳統產業的國家品牌形象來補足「安倍經濟學」的整體戰略。

「和食」的文化遺產化的順利進展,其實高度仰賴這種國家政治目標下的全力動員與政策配合。與此同時,當前日本飲食文化的多樣性卻也在「和食」被打造為全體日本人所共有的飲食傳統的過程中,相對地被忽視。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