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芭樂人類學》10位與人類學相關的歌手或音樂家

這是一篇邊看邊長知識、邊看邊聽好音樂的好文章,千萬別錯過,而且要看完。

林老師

上個週末難得沒事,丟下妻小去酒吧聽了一場新興另類鄉村女歌手蕾拉.琳恩(Lera Lynn)的表演。會對她有興趣的原因有二:第一是在追HBO影集《無間警探》(True Detective)第二季時,深深為她在劇中幽暗迴盪的歌聲所吸引;第二是聽到人類學界的朋友提到,她是喬治亞大學人類學系的畢業生。在台下聽她表演時,我腦中不禁興起了列出與人類學相關的歌手或音樂家的清單的念頭。為響應坊間流行的文章標題(如10個你不能不知道的XXX),我就列出10位吧。

(蕾拉.琳恩在《無間警探》中初次亮相時所表演的曲子)

1.齊豫

1978年,常混台大吉他社的人類四齊豫同學報名參加當年兩個最大的校園民歌比賽「金韻獎」與「民謠風」,結果兩邊都得到冠軍,更因此結識了評審李泰祥,開啟了她的歌唱生涯。其實1979年在發行了個人首張專輯《橄欖樹》後,齊豫是想繼續唸人類學的,而她也申請上了UCLA的人類學研究所,想要做民歌與社會運動的研究。結果唸了兩年,發現學術研究並不是她想要的人生,拿到了碩士之後回臺灣成為專職歌手。在齊豫之後,人類學系還是不斷出產玩音樂不務正業的學生。現在最紅的莫過於「女孩與機器人」的主唱Riin,以及在嘻哈圈頗負盛名的DJ Rayray蕾蕾。貝斯則有兩把,一把來自「濁水溪公社」、我們芭樂人類學自己人郭佩宜。另一把比較不為人知,是大我兩屆的學長、史詩金屬團體「啟示錄」的黃詠。另外也別忘了過氣饒舌團體「參劈」的林老師。

※謝謝網友Mills Chu的補充,加一位台大人類學系畢業的太魯閣族鼓手李守信。

※謝謝芭樂人類學的趙綺芳老師補充,再加一位海角七號中的日本歌手中孝介,畢業自琉球大學法文學院社會人類學系。

※也許是因為在廚藝界太知名了,我竟然忘記寫廚房裡的人類學家莊祖宜,在1996年發行過個人專輯《愛情未成年》。

※謝謝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板主的補充,加上《牽阮的手》的配樂家楊緬因,與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禪者音樂學家林谷芳。

2.馬友友

馬友友在進哈佛大學之前已經在古典音樂界小有名氣,但在唸大學時主修音樂的他卻愛上了另一門學科:人類學,甚至在之後的訪問中他也說過人類學是他最大的興趣。在那裡,影響他最深的老師是知名人類學者與靈長類學家厄文.德佛(Irven DeVore)。也許是這種陶冶,讓馬友友能夠不斷地跨界與不同音樂傳統與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合作。

3.崔西.查普曼

1997年,每年必買的《葛萊美的喝采》合輯當年收錄的第一首歌就是崔西.查普曼(Tracy Chapman)的〈給我一個理由〉(Give Me One Reason),曾讓我不斷地倒帶重複聆聽。她擁有塔夫茨大學(Tufts)人類學與非洲研究的學士學位,除此之外,她還是一位熱血的社會與民權運動者。

4.葛瑞格.葛拉芬

葛瑞格.葛拉芬(Greg Graffin)是知名龐克搖滾樂團「邪教合唱團」(Bad Religion)的主唱。在UCLA唸書時他雙主修人類學與地質學,之後更在康乃爾大學拿到動物學博士,並在大學教授生命演化相關主題。

5.米卡.波莉

創作女歌手米卡.波莉(Mieka Pauley)擁有哈佛大學人類學學士學位,主攻體質人類學。她在接受訪談時常提起這個學科如何影響她的寫作。

6.強尼.克雷格

若要找一位真正的「人類學家歌手」,大概只有強尼.克雷格(Johnny Clegg)有資格這樣說。在英國出生、非洲長大、南非落腳的他對祖魯文化、語言、音樂有濃厚的興趣。他與祖魯樂手西波.姆庫奴(Sipho Mchunu)組成了「汗水」(Juluka)這個一黑一白的團體,在當時種族隔離的南非是非常具革命性的事情。他對祖魯文化的知識也讓他得以在南非知名的金山大學教授人類學的課程。他所創作的歌曲充分反映對非洲的熱愛,是南非流行音樂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

7.大地王子

大地王子(Prince Ea)這位饒舌歌手擁有密蘇里大學聖路易校區人類學學士學位。他經常藉由類似吟頌的饒舌歌詞評論時事,包括之前撼動全美的密蘇里州佛格森事件。另外位擁有人類學學位的饒舌歌手是知名西岸老團體「胡鬧本色」(Souls of Mischief)的團員塔加(Tajai),畢業自史丹佛大學。所以不要再以為饒舌歌手都是沒大腦穿金帶銀的老粗了。

8.盧西亞諾.貝里歐《八聲部與管弦樂團小交響曲》

人類學與音樂最淋漓盡致的交疊莫過於李維史陀的首部神話學巨作《生食與熟食》。除了書的首頁寫著「獻給音樂」之外,他在分析美洲原住民神話結構與變異之餘,還把這些神話安排上對應的古典音樂形式並用在章節標題上,如變奏曲、奏鳴曲、賦格曲等等,甚至連導論也叫做序曲。在一次演講中他分享了一個很有趣的小故事:在寫作這本書時,他發現獨獨有一種分析出的神話結構沒辦法找到對應的音樂形式。於是他把這個結構形容給作曲家好友勒內.萊波維茲(Rene Leibowitz)聽:神話的一開始有兩個完全不相干的故事,結果到了最後互相牽扯成為一個單一的主題。萊波維茲聽完之後說古典音樂史上真的沒有曲目有這種結構,但並不代表無法被創作出來。幾個禮拜後,他獻給李維史陀一首他的新作〈鋼琴觸技曲〉(Toccata, pour piano, Op.62),根據的就是李維史陀所敘述的神話結構。

《生食與熟食》與古典音樂的故事還沒結束。幾年後,一位義大利前衛作曲家盧西亞諾.貝里歐(Luciano Berio)在1968年發表了《八聲部與管弦樂團小交響曲》(Sinfonia for Eight Voices and Orchestra),其中第一樂章用了許多人聲朗誦的《生食與熟食》中的句子。李維史陀回憶某次在接受訪問時被問到這個作品,他回答說這位作曲家大概是隨便引用那本書吧。結果幾個月後他收到貝里歐來信,表示第一樂章中所引用的句子都是有其意義的:他特別選了關於「水」與「火」的神話,並變動其句子中細微的發音,最終的目的是要以音樂反映李維史陀的神話結構轉化理論。關於貝里歐這部作品與李維史陀神話學的分析,可見音樂學家大衛.奧斯蒙史密斯(David Osmond-Smith)的專書,還有最近匹茲堡大學音樂學系的一本博士論文。

9.查理.帕克與迪吉.葛拉斯彼〈人類學〉

薩克斯風手「菜鳥」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在1945年錄製了一個曲子名喚〈從一段樂句生長〉(thriving on a riff),後來加入小號手迪吉.葛拉斯彼(Dizzy Gillespie),在兩位大師的創意激盪下,成為〈人類學〉這首經典爵士曲目。至於為什麼要用人類學為標題,沒有確切的答案。有一說法是鳥先生在創作完一首曲子後,是其製作人幫忙命名的。事實上,他的一些曲子就是以XX學為名,如〈鳥類學〉、〈瘋狂學〉、〈總統學〉。有趣的是,迪吉的私生女、現在知名爵士女伶珍妮.布里森(Jeanie Bryson)在羅格斯大學(Rutgers)時唸的就是人類學。

10.自由鳥蜜雪兒《人類學混音帶》

2002年在逛台大誠品音樂時,偶然在架子上看到自由鳥蜜雪兒(Meshell Ndegeocello)的《人類學混音帶》(Cookie: The Anthropological Mixtape)這張專輯。衝著人類學的專輯名稱,也沒經過試聽就把它買下來了,沒想到竟買到了一張所謂「新靈魂樂」(neo-soul)的經典。在一篇訪問中她說她用人類學為標題的意義在於這張專輯是一個對她自己人生的剖析發掘。專輯中用了許多音樂元素包括饒舌吟頌、爵士、放克、節奏藍調,跟她自己所想要探討的種族性別議題一樣,無法被輕易定義。

附送:〈人類學之歌〉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女大生戴同學(Dai)在2009創作了這首〈人類學之歌〉後,在人類學界一炮而紅,還兩度受邀在美國人類學年會上表演。拿到人類學碩士學位後,她現在於加拿大的一所大學教書。有沒有臺灣同學想要創作中文版呢?

本文授權轉載自芭樂人類學 林老師:10位與人類學相關的歌手或音樂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