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文青別鬼扯》漫談農業避險

面對百分百天災風險、靠天吃飯的農民,如何建立避險機制?如何轉嫁風險?台灣農地狹小,無法以量取勝,透過質的提升始得取得市場一席之地,農業要強勢需要數據、資料建立智庫以分析、改善,從生產避險到技術改善缺一不可。

黃星叡

眾所皆知,農業異於其他產業之處就在於,它必須承擔百分之百的天災風險。而這些天災,通常會是人力無法抗拒的因素。消費者關心農產品的價格,而執政者也必須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作為考量,所以有責任維持民生必需品售價的穩定。所以,現階段政府是以現金直接補助災損,以不同的作物與受損的面積,作為補助的依據,然後以進口或是釋出冷藏(凍)的農產品,來調節市場上的供需。

然而,隨著時間與時代的演進,我們對「量」的追求已經慢慢轉向對「質」的渴望。但是當台灣的農業技術與從業人員不斷努力慢慢朝向頂尖農產品領域發展的時候,一次天災,就可以把所有的努力給抹滅掉。

農民靠天吃飯,往往天災一來,所有心血都會付之一炬。(記者林國賢攝)農民靠天吃飯,往往天災一來,所有心血都會付之一炬。(記者林國賢攝)

關於天災,我曾身受其害,但也無可奈何。不過,當我開始在不可能有任何政府補助的農企業任職之後,如何有效與合理的避險,便成為我第一個挑戰的議題。經過幾年的試運行,有了一些心得,在此與大家分享。

一、 預算編列:

農事工作成本最高的部分,其實是在整地階段,尤其是在受災之後。整地與收割不同,根本無法以機械整理,必須消耗兩倍到三倍的人力資源下去整理。這筆預算,所有的人都會忽略,而且,當把資源投入在災後重整,其他的工作就一定會受到影響而延宕,這是非常重要,且容易被忽略的問題。所以預算編列時,每次的整地費用,我都一定會追加100%,並且列入成本計算,若沒有遇到天災,這筆經費,就會回歸到天災準備金,而不會併入公司獲利計算。

二、 天災準備金:

每次的耕作計畫,我也會編列天災準備金,這筆預算通常都會是直接成本的50%,也就是說,直接成本為USD$ 1,200 / ha時,我的財務計畫書上,會變成USD$ 1,800 / ha。這個數字也會成為行銷部門制定售價與評估行銷計畫時的成本依據,當以1,800評估仍然有獲利的時候,才會下決心執行計畫。

三、 行銷獲利回饋金:

行銷部門的獎金,將會先從毛利取10%作為天災準備金,其餘的經過計算與分析,產生的淨利才能夠計算為行銷獎勵金,以及行銷公司所產生的利潤。

上述方式在這幾年的經驗,除非是絕收,不然會一直累積出天災準備金,而且對於產品售價的制定,幾乎沒有關鍵性的影響。攤到最後,我們的產出物會比一般的農場高出2~3%。這對於消費者根本沒有感覺,但是對於企業而言,這樣累積下來的資金,將會變成支撐日後若需復耕的重要條件因素。

一個完整的農企業,基本上將會有管理、行銷、顧問三大團隊所組成,共同扶持生產單位進行生產。各個單位雖屬同一集團,但彼此財務獨立。也就是從產地到市場,實際上的利潤都是在這個集團裡面轉來轉去。但就單一的天災準備金項目來說,生產、管理、行銷這三個單位都會有制度來提撥資金,作為防範的最後一道防線。

所以,農企業對於天災的抗受力非常高,在戰場存活率的評比上,也遠大於有政府補助的小農。但這並不是因為財大氣粗,有哪個農企業的資金會比政府多?

農企業對天災的抗受力較強的原因在於,農企業會針對生產單位下去設計準則。我們清楚知道,要把資源放在對的地方,不能亂花。生產單位對企業來講,是最重要的一環,我們所有的設計,都是為了要有高品質且符合規範的產出,讓其他的部門可以連動。也就是說,沒有產出,其他的部門就全部一起等死。利潤分配上,也會以生產單位優先,其他單位不會拿超過10%的淨利分紅。

若以農業政策論之,這樣預先編列準備金的作法,就類似於天災保險的模式。生產者必須支付保險費(天災準備金預算),承銷商也必須強制提撥毛利作為基金公款(行銷部門獎金計算方式),管理部門在編列生產預算與監控市場售價資訊時,也必須將天災準備金給計算下去。生產單位與行銷單位,應該對這套作法不會有太大的意見。大家都很清楚,只要天災沒有供應,生意做不了,一樣沒利潤,一樣等死。

有生產才有作物可賣、才有利潤,也因此農企業大多把資源放在生產單位,以提高天災抗受力。(生產農地示意圖,記者楊金城攝)有生產才有作物可賣、才有利潤,也因此農企業大多把資源放在生產單位,以提高天災抗受力。(生產農地示意圖,記者楊金城攝)

但這套模式最大問題點在於管理部門。在台灣,農業最大的管理部門就是政府,政府的天災避險方案與執行模式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1. 預算來源與編列依據:

以全國耕地普查結果扣除已申請為農舍,發電、休耕(不含轉作)等非進行實質農業生產項目的「地號」,作為預算編列的預算,這些沒有投產土地,其附加價值早就高於投產的項目,不需要補助,因為他們也不會真正投產。

預算來源很容易的,就是取消災損補助,轉為農業生產天災保險金,並從共同運銷與既有通路的利潤中提撥出來,這樣就已經足夠了。

2. 參與資格認定:

以投產的地塊為投保對象,並配套與土地租賃契約中,強制規定農業生產天災受損保險理賠金承租人等人(族繁不及備載)。

3. 其他配套方案:

舉例來說,農業受到災損之後,最慘的就是整地項目,而復耕最急迫的就是整地。台灣現在代耕制度已經非常成熟,問題在於沒有錢可以請代耕。所以,這筆保險金,第一個支應的項目將會是整地費用。當天災發生的時候,為求時效,將會由管理單位,直接以面積計算出代耕費用,在理賠程序未完成之前就先行依照需求與申請核撥款項,核賠的時候,也一併勘驗是否真的有復耕,只要出什麼問題,就取消該地號被保險資格一~三年。

另一個很痛的是工資,台灣的工資高昂,因為農民是將工資併入產品出售後計算。當遇到災損,等於是做了好一陣子的白工,倒楣的話是會跑路的。所以,這些自己的工,一樣要以最低薪資計算入核保的範圍內。至於制定的標準,相信各種作物栽培的高手,都可以很輕易的計算出來,這裡就不多說了。

最後:為什麼應該要開辦農業生產天災保險以取代現金補助?除了有效保障投產者服務大眾的機會以外,更重要的是,這才能篩選出真正的農業生產資訊。沒有投產就拒保,非法耕作也拒保。自然而然的,台灣的農業就會慢慢朝向正規且可控的範圍跑,當然需要長久的時間與周全的規劃。當生產者被保護好的時候,消費者才會有選擇的權利,才會有機會發展台灣自有品牌行銷。

台灣是小農制度,透過良好的農業保險制度設計,將能重新收集到許多意想不到且真實、重要的統計數據。而這些數據,也將會是未來企業化強勢農業的重要情資,也將會是台灣脫離代工,轉向打造自有品牌的重要基礎決策之一。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文青別鬼扯:漫談農業避險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