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別鬼扯
前天鬼王寫了篇關於【豬油拌飯】的食評,雖說反應不錯,但卻被網友評為「一個猥褻老頭的文風…」。嗚嗚嗚,鬼王又沒有為了波卡搞到半夜撥電話撥兩小時,也被這樣講。
既然大家都對豬油拌飯充滿高度興趣,我們就繼續談豬油吧。
簡單來說,豬油就是從豬的脂肪提煉出來的東東。既然是脂肪,分布的地方當然有所不同。但就跟好男人通常都分佈在鬼界一樣的道理,好豬油也集中於特定部位。
(一)板油
豬的脂肪之中最好的就是板油。板油就是指豬肚子裡面,內臟外面成片成塊的脂肪。成豬宰殺時大約是110 ~ 125 kg,其中生板油只有0.7 kg,提煉完約剩0.5 kg了。夠珍貴吧!!!(三個驚嘆號)
一般家庭提煉豬油的方式多屬「乾式提煉」,就是將豬油切碎成小細丁,丟到鍋子內,用小小慢慢加熱將油逼出來。乾式提煉的優點是水份少,可以常溫保存,但乾式提煉的油會比較黃,油耗味較重,且高溫提煉,造成油的品質下降。
板油的品質比較好,一般家庭大可實驗用濕式提煉。濕式提煉比較麻煩,要先將把生板油切碎,用油3水1的比例放進鍋子裡面,把鍋子蓋上,然後用文火加熱,慢慢的把油逼出來。等到鍋子裡面有較大的聲音時,就表示水分快乾了,此時可將火關掉,把剩下的油渣取出即可。大家若將切碎的生板油放入台灣人最愛的電鍋慢慢蒸,也能提煉出板油。
溼式提煉的好處是在於,溫度不至於過高,對油的品質保存好。用這種方式提煉出來的豬油,油耗味較淡。但缺點就是水分過高,容易酸敗,所以保存時需要密封放在冰箱裡面。
將豬油切丁油炸,是一般家庭常使用的「乾式提煉」。(記者陳燦坤攝)
(二)中油
中油就是豬的背脊的脂肪,相較於板油,品質就差了點。每頭豬的中油約有1.2 kg,提煉完約為0.8公斤,但這個部位的榨油率比板油低。中油的提煉方式很簡單,用乾式提煉就OK了。
(三)豬碎脂肪
豬碎脂肪就是豬肉分切之後,剩下的脂肪組織,它的品質也最差。一頭豬大約會有7 kg 公斤左右的數量,通常會使用乾式提煉。但這部分的豬油,我們必不建議食用。因為碎脂肪往往容易含有淋巴,或有一些藥劑殘留的問題。
但從上面可以看出,每頭豬好的油大概只有1.3 kg左右。台灣現今養豬約560 – 600萬頭左右,若以600萬頭計算,一年可生產的板油跟中油約為7,800公噸,但台灣市場一年的豬油需求量就高達5萬公噸。換句話說,台灣的養豬產業根本無法支撐國內的豬油需求量。即使我們連碎脂肪的部分也用下去,仍然不夠。所以台灣每年還需從國外進口豬油。因此,我們有必要瞭解一下國外豬油的提煉方式。
國外豬油大規模量產的生產線,也同樣分為乾式提煉生產線跟溼式提煉生產線兩種。例如,統一從西班牙進口的豬油,似乎是乾式提煉生產線,此種豬油於固態時會呈現淡黃色。
溼式提煉則較為費工,主要使用此項技術的國家目前以荷蘭為主。如此提煉出來的豬油好處在於提煉溫度不至於過高,對油的品質保存好,油耗味較淡。(維基共享)
相較於乾式提煉生產線,溼式提煉生產線所要求的技術水準就高很多,主要使用此項技術的國家以荷蘭為主。荷蘭以80度的低溫蒸氣,進行榨油。因為溫度低,所以油色在固態時會是白色。而溼式提煉生產線就是一種高技術門檻的加工方式,與傳統廚房的溼式提煉不同,工廠的產線有去掉水分的連續製程,使得成品可以在常溫下久放,加上未經高溫處理,反而更穩定,更耐久存。
在頂新退出豬油市場後,統一投資了3千萬元,設立香豬油熬製生產線,這也是統一首次介入香豬油市場。不過,3,000萬的投資並不算大,只能做乾式提煉,且無精煉的生產線。
當國外早已進步到人家已經是溼式提煉後精煉的連續生產線了,我們技術水準似乎還差好了好幾截!
本文授權轉載自臉書:【文青別鬼扯】---「波卡哪有豬油好」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