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農地災損補償應辨真偽

張博智

颱風過後,搭乘高鐵前往新竹參加活動,北上南下一日之間,早上出門,還來得及回家吃晚餐,這麼便捷,真該感謝有高鐵這條快速通道。高鐵之上,左觀右看,車速雖快,窗外風景依然一目了然,尤其經過廣袤的中彰嘉南平原,看見一片片新插秧的稻田,和一處處網室蔬菜田,打從心裡有一種實在與安心,因為知道,即使颱風過後,我們仍有不虞匱乏的米糧和蔬果。感謝蒼天給台灣這片好田地,感謝務實的農民們守護農田踏實的耕耘。

我也是農家子弟,從小受到父兄們辛勤耕作的栽培與農田收成的滋養,雖然我長大不務農,但對農民與農地心存感恩,更能體會農民的甘苦及農地的重要性。農民,逐漸凋零;農地,面臨壓縮。在這經濟轉型的年代,農民老化,青黃不接;農地變賣,各有門道。看著路過的農田,其實我有幾分心憂:何時農民真假難辨,假農成真?何時良田被分割、被變現、被轉賣,地上栽種的不再是稻子和各類蔬果,而是偽裝的農舍和別莊?

感謝農民、農地之餘,部分農民真假難辨,偽裝的農舍和別莊,卻也讓人憂心。(記者游明金攝)

每次颱風過後,政府高層與民代,率領大批媒體去勘災,對於農民災損最後的「指裁示」或建言,不脫「三從」:從優、從寬、從速,對於這樣苦民所苦的定調,當然值得肯定與歡迎,然則不禁要問:災損補助有沒有、該不該排除「假農」?

農地寶貴,我們曾經農業立國,以農業培養經濟發展,即使到了社會轉型、經濟起飛的時代,不得不釋出農地,騰出更多的發展空間,然面臨氣候急遽變遷,問求自保我們更該保有糧食自給自足。農地的保留與管理應視為國政國安的課題,如何保有適量質優的農田,成為「農地保留區」?如何採取合宜的配套措施鼓勵農民安居樂業、不為利誘所惑?如何防堵優良農地被「轉作」成虛有其表的休閒農舍與農莊?如何在災損之後,辨別真偽農民,避免有限的資源不被炒作、不被稀釋?農地的管理成了重要的關鍵。

中央與各地方政府如何一以貫之做好管理呢?農地都有地籍地號,管理應該不難,農地為何人所有?有多大面積?栽種何種農作?區鄉鎮公所及農會都應該建置資料庫以便輔導,必要時更可作為查核之用。颱風一來,苦了農民,辛勤耕作的稻田、蔬果等農作一夕化為烏有或損失慘重,政府真該從優、從速、從寬認定與補償,才能讓農民安心本務,至於部分恐有「假農地」藉機以假亂真報損的情形,政府亦應想想如何辯證,才能確保財政支出的正確性及對真農民的公平正義。

備役上校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