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林濁水觀點》是統獨之爭更是進步自由和教條倒退及真假之爭:課綱之爭的本質(上)

歷史教育的意識型態爭議既然是不可避免的價值選擇問題,那麼,該做的不是不切實際地把意識形態在歷史中淸理乾淨,而透過這樣不可避免的價值爭議,讓歷史書寫、教育和國民意識都得以進步。

林濁水

柯文哲說「課綱問題是意識型態之爭」,這樣說,似乎很符合他強調的超越藍綠的立場。

在這立場上,他看來只須管下游的學生和警方衝突行為的合法性問題,不必理上游的意識型態之爭。

所謂的「意識型態之爭」是哪兩種意識形態之爭,他雖沒有講清楚,但看來他是接受了馬總統和王曉波強調的立場,那就是「課綱之爭是台獨史觀和大中華民國史觀之爭」。

假使柯文哲接受了這個説,他就上了馬總統和王曉波和吳思華的大當了。

毫無疑問,許多人強力反課綱微調是站在台獨立場上的,但歷史學界中反課綱微調的人,並不分統、獨。2014年,教育部調整高中歷史課綱,包括台大、政大等全國25個大學及中研院、國史館、共139 位歷史相關科系的所長、系主任、教授、研究員們發表「我們反對違背學術專業的微調課綱」聲明,這些學者中,獨派學者和台灣史學者並非多數。簽署的包括中研院2位所長、30位研究員,以及大學歷史系8位系主任、6位台灣史相關所長、系主任等。其中8位系主任都沒有獨派色彩的。

這些國家定位立場上南轅北轍的各路人馬會有志一同地反課綱微調,當然不可能都是站在台獨立場,他們的立場是學術良心和史學專業。

《大員港市鳥瞰圖》,收藏於荷蘭米德爾堡哲烏斯博物館。(維基共享)

當柯文哲說「課綱攻防雙方都站在意識型態立場」時,意思是似乎是期待有一個「沒有意識型態立場」的課綱書寫。事實上,歷史,尤其是通史的書寫,以及現代國家進行的國民教育政策,從不可能沒有意識型態,尤其是民族主義意識型態做基礎的。

在近代民族國家/主權國家體制興起的過程中,民族主義意識型態的就一直是建國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民族主義本身無可厚非,麻煩的是,在民族主義的形成過程中,共同的歷史遺忘甚至歷史事實的扭曲和歷史記憶經常並存。

1570年由荷蘭人所繪未橫跨北迴歸線的群島型福爾摩沙及鄰國。(維基共享)

假使不是共同的忘祖與改宗,又怎麼會幾乎所有的漢人都自認為是「炎黃子孫」,豈不是當時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人都無法生育、沒有後裔,只剩炎黃兩人的後代生存下來?又如台灣自古屬於中國以及孫中山到台灣進行反滿革命,心懷台灣;同盟會的羅福星因此來台被日本人所害,這些當然都是經過「遺忘」和偽造扭曲的國民黨版中華民族主義神話。

事實上,孫中山可以以台灣當成反滿根據地,但關鍵就在於孫中山為了反滿不只親日,甚至不反對日本殖民台灣。到了淸國倒台後,孫中山立場還轉變成台獨,而羅福星更是台獨份子。諸如這些,國民黨在關鍵地方全加以「遺忘」並且偽造扭曲。

孫中山為了反滿不只親日,甚至不反對日本殖民台灣。到了淸國倒台後,孫中山立場還轉變成台獨,而羅福星(圖)更是台獨份子。(維基共享)

在昏頭的一元民族主義之下,歷史記憶的消除和變造就在歷史書寫和教育中惡性蔓延,國民政府來台後持續到解嚴初期,都還不肯中止「去台灣化」政策的行徑就是經典演出。

由於許多民族主義掛帥的做法過於惡形惡狀,因此,二次大戰後,西方的歷史教育領域中,民族主義掛帥和多元主義、自由主義就經常引發嚴重爭議。「要不要有國訂歷史課綱?如果要,該怎麼編寫?」1980~1990年代,這些在英美都曾轟轟烈烈地爭辯過。

歷史教育的意識型態爭議既然是不可避免的價值選擇問題,那麼,該做的不是不切實際地把意識形態在歷史中淸理乾淨,而透過這樣不可避免的價值爭議,讓歷史書寫、教育和國民意識都得以進步。

在一元民族主義下,歷史記憶的消除和變造就在歷史書寫和教育中惡性蔓延,國民政府來台後持續到解嚴初期,都還不肯中止「去台灣化」政策的行徑就是經典演出。(維基共享)

國民黨的台灣歷史書寫,一言以蔽之,就是經過真假混淆的手段,讓鎖國政策下的中國把因地緣關係自大航海時代以來一直處於國際航道要衝、和國際脈動息息相關的台灣,從國際脈絡中切割下來,並把台灣硬鎖進中國的歷史脈絡中。這作法使長期不在中國統治之下的台灣歷史書寫若不是根本失於虛偽,就是失去全貌,更不用說在這樣的歷史書寫中,台灣和台灣人民都只成為中國權貴統治的客體而不是自己歷史的主體,還使得台灣人民在全球化的當代環境中失去妥善安頓自己發展方向的全球視野。

國民黨的台灣歷史書寫,一言以蔽之,就是經過真假混淆的手段,把台灣從國際脈絡中切割下來,並把台灣硬鎖進中國的歷史脈絡中。(維基共享)

於是,所謂的「課綱的意識形態之爭」有統獨之爭的意涵固然是事實,但是同時存在的是多元價值和一元價值的對立、自由主義和教條一元主義的對立、進步與倒退,以及真與假的對峙。

這也是為什麼歷史學界,不分台灣史領域、中國史領域、世界史領域,也不分統、獨、中立的學者會一齊站出來反對課綱微調的動力所在。

由於人民主體性立場的原則,統一和倒退,反民主自由的價值連結,和獨立進步、自由民主連結之間的相對立,正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台灣歷史發展的主軸的現象,在這脈絡之下課綱之爭並不是單一孤立的事件;像國會全面改選,鄭南榕之死等,全是在這一個歷史脈絡下的階段性演出。

統一和倒退,反民主自由的價值連結,和獨立和進步,自由民主連結之間的相對立,正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台灣歷史發展的主軸的現象。(資料照,張嘉明攝)

過去持續不斷的對峙,過程雖然都有壯烈程度不一的犧牲,但是台灣總是因為犧牲持續進步。那麼這一次也會一樣嗎?國民黨悍然拒絕暫停新課綱上路,會是進步力量的一次失敗嗎?

結論是:不可能。

要怎麼樣理解高中生反課綱微調的歷史意義,且待下篇進一步探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