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文青別鬼扯》農業保險該開辦了

人無法控制大自然,不代表就失去對天災的防禦力。在明知「台灣氣候會造成的農業損失慘重」的情況下放任損失發生,事後再來補償、安撫,豈不本末倒置?農業保險制度的設立是一條解除「受災、受損再要求補償」惡性循環的途徑,值得相關單位注重。

文青別鬼扯

蘇迪勒兼職農夫,過境還留下水田。(取自文青別鬼扯臉書)

千萬別搞錯,這是蘇迪勒颱風過境後的水田,不是魚塭。

蘇迪勒颱風過境後,農業災害新聞開始一則一則出來。多年來,農損新聞報導的基調到頭來必定是:農業是看天吃飯的行業,農民好可憐,接著網路上開始不斷分享各種農民好可憐的貼文;地方政治人物則紛紛帶著農民上新聞,除要求依天然災害救助辦法給予補助的外,同時希望政府最好能放寬標準,或甚至提供專案補助。而這樣的模式可說是年復一年,每年不斷重複同樣的戲碼。

沒錯,農業確實充滿許多難以預測的風險,但與其讓同樣的悲劇不斷重演、全民共同哀悼,我們為何不思考不要讓農民如此可憐呢?面對農業天然災害,除了提昇農業技術的提昇,讓農業生產擺脫大自然的束縛外,台灣或許該逐步建立農業保險機制

農業生產技術時常是降低天然風險的重要因子。舉例來說,雲嘉地區大部分農民都採設施種植小番茄,所以溫室小番茄較不易受到外在天氣的影響。惟台南許多農民仍舊採露天栽種,有時午後雷陣雨一下,便出現整批全毀的情況,前陣子台南即有議員出面為番茄農請願,呼籲中央放寬標準、給予補貼。

此時問題就來了:溫室小番茄農願意投入資本、學習設施農業的種植技術,因此較少受到氣候的危害。但採露天種植的番茄農受到損害時,卻能要求補貼,這對願意投入資本、努力學習的農民而言,公平嗎?

露天種植較易受天氣危害,朝技術改革、溫室栽種等方向投資、改善,遠比受災後向政府要補助來的具有實益。(記者吳俊鋒攝)

這類本末倒置的情形其實不少,實際情況如:水稻若施放過多氮肥,大風雨一來,就容易出現倒伏的狀況,懂得合理化施肥的農民,水稻自然較健壯,然在政府每年給予化肥大量補貼的狀況下,使用肥料越多的農民(在相同單位面積的情況下)、用掉越多的補貼,他們的水稻卻越不健康,也越有機會要求受災補助,這又是什麼怪邏輯?

農業制度若搞不好,到頭來只是在懲罰努力上進的農民。此外,若只透過天然災害救助辦法來降低天災所帶來的傷害,只會不斷製造作秀機會給政治人物。過去每次講到農業保險,就有一堆人跳出來說有難度,說什麼台灣農業規模太小、大家的作物都不一樣、種植同一種作物的農民時常只有幾百戶而已,很難辦理保險。但某些作物,種植的人還蠻多的(如水稻),或許能先從這開始辦理,事情應該沒有這麼難吧?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