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開放民進黨》以國家利益思考南海問題中台灣的角色

關於南海問題,長久以來一直是中華民國既期待又怕被忽視的議題,只要台灣當局輕易的在太平島有所動作,都會讓美、中及其他聲索國關注著台灣的一舉一動。有此可見在這片海域中,已經不是單純的領土爭議,牽涉到兩個區域霸權的權力交替和超過四個國家的主權聲索。

吳玗恂

南海問題的癥結點

南海的問題始於1970年代,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ESCAP/UN)研究報告指出,南海區域可能蘊藏有大量石油、天然氣資源,各國對於海洋事務與海洋權力的重視逐漸增加。使得這些在海上沒有任何經濟價值的島嶼,一夕之間周遭各國爭相佔領,而這些國家所主張便是根據1982年「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所制定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對於領海及鄰接區與專屬經濟區的規定。而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便是根據海洋法公約劃出的專屬經濟區,但這點和中華民國政府內政部於1947年所公布的《南海諸島位置圖》,有非常大程度的重疊。圖中所主張的十一段線(或稱U型線),正是當今南海問題的根源。再加上中、美之間的戰略競合,使得南海問題並不能單純的透過任何一種方法直接解決,需要的是更多的協商與談判。

十一段線(或稱U型線),正是當今南海問題的根源。(圖:網路)十一段線(或稱U型線),正是當今南海問題的根源。(圖:網路)

南海對我們的利益何在?

而南海問題對台灣而言,其利益何在?是底下蘊藏的油氣資源,還是豐富的漁業資源。我想這兩個者都不會是至今不斷強調「主權在我」積極維護U型線權利的主要目的。從現行的資料上可以發現,各方對於南海蘊藏可開採的油氣資源有很多不同的說法,顯然南海是否真的值得開採,都是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就筆者看來,台灣對於外交空間的依賴更勝於對油氣資源的需求,而南海問題是一個非常適合,也非常尷尬的場域。適合的原因在於,中華民國於太平島的持續存在是一個不能被忽視的事實;尷尬的原因在於,長久以來我國的外交戰略走向是傾向美國,但是在南海問題上,台灣的主張卻與美國有所矛盾,卻和中國十分類似。(當然這是因為中國繼承了中華民國1947年的主張)

或許和中國合作是一個選項之一,但筆者以為,如果中國不將台灣視為對等的實體來商談,則任何的兩岸合作議題,都將是弊大於利。同時,如果能善用台灣於南海問題中的獨特性,提出一個嶄新的論述,不是只有倡議,而是明確的路線與短、中、長目標。大可不必明確的表明放棄十一段線,那會失去談判的籌碼,但是應該模糊處理之,同時低調的處理,不要輕易與周遭國家有所摩擦。重新提出符合現行國際法的南海論述,以爭取國際上的認同與支持,如此才是台灣真的國家利益所在。

台灣對於外交空間的依賴更勝於對油氣資源的需求,而南海問題是一個非常適合,也非常尷尬的場域。(記者郭芳綺攝)台灣對於外交空間的依賴更勝於對油氣資源的需求,而南海問題是一個非常適合,也非常尷尬的場域。(記者郭芳綺攝)

台灣在南海問題中的困境

但是這樣的建議往往會受到非常大的批評,認為這樣的做法放棄了國家「既有」的廣大疆域;以及認為政府對於海上遭遇的軟弱表現,應該主動強勢回應。

首先筆者認為,對於南海十一段線的主張,從1946年接收、1947年公佈、1949年撤退、1950年撤出、1956年重新駐紮,我國對於南海經略都是集中於南沙群島中主要的「島嶼」,至於號稱我國最南領土的「曾母暗沙」事實上卻是一個位於海平面以下約20公尺的水下地貌,根本不能號稱為領土。有此可見,所謂廣大的「既有」疆域,其實根本不存在,U型線所指涉的範圍,台灣長期也持續有效佔有的只有太平島,不曾擁有遑論失去!其次,對政治人物而言,南海從來都不是問題,而只是選舉時口水戰的議題,南海沒有住民也不會有選票,根本沒有關注的價值。這也反映台灣大眾在理解南海問題的印象-「平時距離太遠不願意理解,遇到爭議時卻覺得應該打一仗」或許我們這些從未經歷過戰爭殘酷的一代,絕對沒有資格恣意地把戰爭作為回應他國不合理對待的方式。對台灣現階段而言,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在既有的條件下,尋找有效且最大程度的回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開放民進黨:吳玗恂 以國家利益思考南海問題中台灣的角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