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地理眼》有機的十字路口,農夫還是導遊?

這幾年,台灣的農業領域可說是熱鬧非凡,擺脫了以往低附加價值、辛苦又收入不高的傳統形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入返鄉,年薪百萬的也不在少數,科技業的大老闆們,也有人「撩落去」,親自下田種菜,體驗與土地緊密相連的感覺。以往被視為傳統產業的農夫,也正在醞釀著一場即將到來的「革命」,除了服貿與科技業之外,台灣,似乎還有值得期待的未來。

蕭清陽(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學生)

這幾年,台灣的農業領域可說是熱鬧非凡,擺脫了以往低附加價值、辛苦又收入不高的傳統形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入返鄉,年薪百萬的也不在少數,科技業的大老闆們,也有人「撩落去」,親自下田種菜,體驗與土地緊密相連的感覺。拜各式食安風暴所賜,社會大眾對於「食」從何來也更加重視,願意自己買機器、買材料,就為了換得一頓安心的餐點。以往被視為傳統產業的農夫,也正在醞釀著一場即將到來的「革命」,除了服貿與科技業之外,台灣,似乎還有值得期待的未來。

有機革命正在興起

有機革命,箭在弦上

按照嚴謹定義來說,「有機」一詞只能專指使用有機的生產加工方式並且「必須」通過合格機構驗證,核發標章者,才能稱得上是有機的農產品。然而,以目前現況而論,依照農委會2013年統計資料,通過驗證的有機農產,已經達到了5千多公頃接近6千公頃,雖僅占全台農地存量(包括休耕地)不到一個百分點,0.75%左右。這樣的數字乍看起來頗令人失望,然而必須注意的是,這樣的統計數據是忽略大批自產自銷的、未經有機驗證的農產與農產加工品,這些同樣循著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理念的耕作者,他們以不同程度的實踐著有機農業對於永續發展的承諾,只是因為現行的驗證體系,使取得認證不合成本或覺得根本沒有必要。而這群難以被量化與估計的潛在農業大軍,將會是有機革命,永續農業革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推手。

而我之所以會認為箭在弦上,主因是在現實中的農業產銷環境,除了傳統上透過農產運銷體系販售者外,小型的農戶多透過農夫市集、宅配的方式進行銷售,由農夫(生產者)直接面對消費者,免去了分銷體系中層層的利益分配。因此,為了與一般傳統運銷體系、大量生產的農漁產品有所區隔,這些於農夫市集、宅配通路的產品,多半會強調無毒栽種、友善耕作等等的名詞,藉此提升產品的價值,同時,也回應社會大眾對於安心食品的需求。透過於農夫市集的參與觀察式觀察,與農友直接面對面的交流,發現當今有機農業(無毒農業)的經營,已經轉型到另外的層次與境界,也發覺整個產業的社群,有著逐漸成熟與徹底改變的跡象,好像在等待著某一個時間,準備爆發出驚喜與期待。

以筆者觀察到的跡象而論,羅列如下:

1. 成熟的銷售模式建立、產品包裝精緻化
2. 出現協力研究社群,提供新進者學習相關技術與知識
3. 網路銷售平台、行銷平台出現,或者設立針對有機農產品的銷售專區
4. 引入或是開發新型農用機具,進而提升附加價值
5. 針對有機提供特製化資材、標準流程
6. 餐飲通路加入,表示產品質與量均達到一定的水準
7. 旅行社推出套裝體驗行程
8. 大型會展活動的舉辦

在現實中的農業產銷環境,除了傳統上透過農產運銷體系販售者外,小型的農戶多透過農夫市集、宅配的方式進行銷售,由農夫(生產者)直接面對消費者,免去了分銷體系中層層的利益分配。(記者黃淑莉攝)

多角化經營:環境教育、生態旅遊、文化創意

進一步細究當今的有機農業/永續農業趨勢,不同以往傳統的農業,僅僅只是生產-販售的簡單模式,我認為新一波有機革命,將是結合觀光休閒農業、精緻農業、生態旅遊三者為一體的體驗式有機農業。進一步,可以加入文化創意的現代化文藝活動,結合成為「生產-文化-教育-旅遊」四位一體的綜合經營,概論而言,就是以永續思維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農業實踐。舉例來說,以往國際貿易上的茶葉生產與銷售是兩塊獨立的經營活動,如同台灣許多的茶飲料店目前是採用越南大量生產的茶,販售的是飲料與一種文化品味。

以坪林的綠光農園為例,有機茶葉的生產,結合坪林為水源保護特定區的自然保護,透過有機化的栽培,減少茶葉生產對於水源區的生態破壞。進一步,透過舉辦知性之旅,邀請經過篩選的遊客進入農園,進行生態旅遊的活動,進行實質上的環境教育活動,結合旅遊與環境教育的模式,進一步提高農業經營的附加價值,成為體驗式有機農業機營。與前面舉例的生產銷售脫節,到綠光農園結合「生產-銷售-生態旅遊」三者一體的方式,透過環境教育來行銷有機茶葉產品,同時也是透過生態旅遊活動,讓消費者對於生產過程有所體驗,進而能夠建立信任。未來,若進一步結合茶文化,更可以成為筆者認為四位一體的經營模式,進一步提高盈餘以改善從業人員收入水平、投入農業技術研發、生態保育活動等面向。

綠光農園結合「生產-銷售-生態旅遊」三者一體的方式,透過環境教育來行銷有機茶葉產品,同時也是透過生態旅遊活動,讓消費者對於生產過程有所體驗,進而能夠建立信任。(取自綠光農園臉書)

抉擇的十字路口,農業還是旅遊?

看似一片光明的前程,其實也是充滿著許多的不確定與風險,如同過往許多休閒農業、生態旅遊飽受批評的地方,過於商業化的發展反而侵蝕了農業與生態保護的根本,短視近利的結果,對於經營上的永續發展,反倒成了阻礙。那到底,這樣的三位一體、四位一體的經營模式,到底是屬於農業經營?還是旅遊活動?對此,筆者認為應該回歸各社區、農戶的經營理念與環境條件而定。有些地區由於交通、易達性問題,本來就不會有大規模生態旅遊的發展,有些鄰近交通要道,如同綠光農園所處的坪林地區,發展大規模觀光活動是相當有可能的,不幸的也是目前公部門政策主要的方向。

然而,在坪林,這樣的水源保護特定區,大規模發展觀光必定會造成環境沉重的負擔。因此,在與綠光農園陳陸合先生訪談時,環境-觀光的衝突是我們非常在意的,也針對這樣的議題討論了許多的面向。茲整理如下:

以綠光農園來說,對於生態旅遊這一塊的發展是較為節制的,以確保環境不至於因此而受到破壞與影響。同時,陳陸合先生也致力於研發較有機耕作更低生態干擾的野放方法,進一步減少茶葉生產活動所造成的水土破壞,又能製作出更高單價的茶葉產品。野放茶的製作技術研發,是一種同時也能兼顧收入與成本面向的技術升級,確實是將盈餘進一步投入生態保護與農園永續經營面向的實踐。

綠光農園的例子中,因著銷售的需要而開啟了兼營生態旅遊、兒子願意放下都市生活,回鄉與父親一起投入茶園的經營。從收入面、勞動力供給面來說,綠光農園現在是屬於一種穩定的狀態,既達成養活從業人員的目的,又有新的勞動力加入、經營活動也趨於成熟穩定。未來,綠光農園本身面臨的考驗在於野放茶製作技術的研究成果,對於環境保護面向上能否更進一步。對於陳陸合推廣有機的願景,是否能透過產銷班、慈心基金會淨源茶廠與茶農社群,將有機的耕作方式、體驗行銷的銷售模式,產生知識的擴散,使坪林地區的茶產業邁入一個有機的新紀元。還有,最重要的是,當整個坪林區的茶產業逐漸成熟、開展新局,能否更進一步吸引年輕勞動力的投入,製茶技術、茶園經營管理技術的世代傳承以及進一步研發,都是值得未來的研究者與經營者不斷思考的面向。

回到一開始所期待的有機革命,坪林地區的茶園經營模式是否會因綠光茶園,這樣的一個案例而產生進一步的變化?而透過有機耕作與傳統茶園經營方式,對於水源區的環境影響,缺乏長期與量化的分析數據,使目前很難以評估有機耕作的效益究竟多少,也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加以補足的。

整個坪林區的茶產業逐漸成熟、開展新局,能否更進一步吸引年輕勞動力的投入,製茶技術、茶園經營管理技術的世代傳承以及進一步研發,都是值得未來的研究者與經營者不斷思考的面向。(記者張勳騰攝)

農,?

可以發現,雖然複合式的有機農業經營有許多令人期待的地方,也同時是年輕人回鄉創業的熱門選項。但我們仍可以從綠光茶園的例子中,發現其實不同的經營活動之間,彼此並不如同想像般的相輔相成,有時仍必須依照願景與目標,做適度的取捨,避免過度發展商業化的觀光遊憩,反倒失去了有機農業是為永續發展的初衷。

此外,也從研究綠光茶園案例的過程中,走訪各農夫市集,其中也不乏其他年輕面孔。農業,除了生產之外,有許多在都市消費的大眾,以往所遺忘與忽視的細節,透過年輕農夫與消費者的面對面交流,傳遞出一種有別於都市消費主義的訊息。農,可以是一行業,但同時也是最親近土地的生活方式,在都市之外,追尋一種另類的可能。如同茶葉,只有飲者,才能明白其中的滋味。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地理眼GeogDaily:觀點/有機的十字路口,農夫還是導遊?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