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一中同表就是一國兩制,柱姐果然「Hold不住」

◎吳芳怡

「一國兩制」的說法,最早是在1981年,由中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提及,當時的完整論述是:「國家實現統一後,臺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並可保留軍隊……臺灣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同外國的經濟、文化關係不變。私人財產、房屋、土地、企業所有權、合法繼承權和外國投資不受侵犯。」

這一連串論述的中心內涵,即在強調台灣治理實質不變的前提下,將主權、治權的最高掌控回歸中國。而在隔年(1982年)1月,此表述由鄧小平進一步收斂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並強調「兩制是可以允許的,他們不要破壞大陸的制度,我們也不要破壞他那個制度。」自此之後,「一國兩制」成為中國對台政策主要的懷柔基調。

中國近年對台戰略,由「促統」漸轉為「反獨」,因此「一國兩制」已較少出現在官方的發言之中,但隨著洪秀柱持續鎖定兩岸關係做為主打戰場,「一中同表」被視為急統路線付諸實現的第一步,民間聲音擴大後,民進黨也追擊質疑其是不是支持「一中原則」、是否主張統一?

洪秀柱支持簽訂兩岸和平協議,視中國與台灣同屬一中,但她主張由雙方政府共同代表「整個中國政府」,卻未見具體促使中國完成民主化的手段與途徑,只剩下「用三民主義爭取13億民心」,以及「統一在自由民主法治的之下」等早已落伍的激情口號。

洪秀柱支持簽訂兩岸和平協議,視中國與台灣同屬一中,但她主張由雙方政府共同代表「整個中國政府」,卻未見具體促使中國完成民主化的手段與途徑。(記者廖振輝攝)洪秀柱支持簽訂兩岸和平協議,視中國與台灣同屬一中,但她主張由雙方政府共同代表「整個中國政府」,卻未見具體促使中國完成民主化的手段與途徑。(記者廖振輝攝)

但論國際認同度、經貿規模、人口影響力,中華民國在統一架構下,在兩岸和平協議的基礎上,幾乎沒有辦法使兩岸呈現對等地位,更加速推進「兩岸國內化」,難以向外借力。因此洪秀柱的「整個中國」,走到最後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一國兩制」的「一國」寫下了終極統一的序言。

後續的協商與談判,更將以「兩制」為中心軸線,洪秀柱將會以「國內的民主典範」自居,接受雙方在統一過渡期的分治狀態,中共持續對台釋出經濟、貿易上的好處,但換取國際空間、軍事削減的籌碼,誤判情勢以為僅靠民主就能掌控全局,卻忽視中共威權滲透掌控的實力,「兩制」與「民主統一」不切分清晰,台灣主體性也逐漸成為夢想泡影。

「一中同表」帶入現實的發展步調,將成為「兩岸同表一中兩制」,如何避?怎麼避?是避還是不避?洪秀柱喚醒了中國封印已久的「一國兩制」,是內心中國情節作祟?還是利益交換的野心算計?或很單純的,只是無法判斷情勢、拒絕認清現實的愚昧?

(作者任職於台灣青年公民參與協會網路部)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