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國際聚焦》蔡英文訪美為什麼如此成功?

在亞太各國密集進行以制衡中國為主軸的合縱連橫、結盟自保「穿梭外交」之際,蔡英文此時訪美,給予華府重新思考台灣在歐巴馬「亞太再平衡」政策面臨中國崛起挑戰時的戰略重要性。而蔡英文對美國與國際社會提出的「戰略再保證」,後續則須用行動來證明其一致性、可預測、延續性。
劉世忠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主席此次訪問美國如此成功,從「出口轉內銷」的角度而言,對已經穩定領先的選情錦上添花,更將美國可能干擾未來選情的變數減至最低。對照上次大選華府明顯出手「打蔡助馬」,這次美國不只嚴守中立,同時給予蔡英文高規格接待與長遠期待。成功原因主主要有三:

一是兩岸與亞太區域環境的轉變與美中之間競爭的更形齟齬惡化。

儘管去年11月歐巴馬訪問北京與習近平簽署數項重要協議,美中關係看似有所進展,但隨即被中國推動亞投行以及在南海填海造陸之舉破壞。就在亞太各國密集進行以制衡中國為主軸的合縱連橫、結盟自保「穿梭外交」之際,蔡英文此時訪美,給予華府重新思考台灣在歐巴馬「亞太再平衡」政策面臨中國崛起挑戰時的戰略重要性。

蔡英文此次訪美,從「出口轉內銷」的角度而言,對已經穩定領先的選情錦上添花,更將美國可能干擾未來選情的變數減至最低。(蔡英文訪美記者團提供)

二是台灣內部藍綠實力消長。

執政的國民黨歷經去年11月九合一地方選舉大敗的打擊,以及太陽花公民運動對馬政府推動《兩岸服貿協議》的反撲,不僅未能重新振作,反而持續軟弱分裂,迄今無法推出強而有力的總統候選人。華府當然清楚民進黨明年勝選的可能性,若是重蹈11年打壓蔡英文的覆轍,恐將引發台灣選民反彈,不如理性務實與蔡英文對話,確保未來民進黨新政府下的台海情勢能在華府的「政治雷達」上穩定運行。無論是即將卸任的民主黨歐巴馬政府,還是可能接任的另一個民主黨政府或共和黨政府都抱持如此態度。「與民進黨重新交往」(re-engaging the DPP)已經是華府共識。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民進黨與蔡英文的進步,包括擴大對美外交斡旋與政策諮詢的團隊以及蔡英文本身對美國溝通的自信心提升。

有鑒於上次大選訪美的不愉快經驗,民進黨早於去年九合一選舉大勝後就啟動蔡英文訪美工作的準備。除了陸續向美方提出《國防藍皮書》與加入「泛太平洋夥伴協議」(TPP)的基本態度與準備,蔡英文也透過中國事務委員會凝聚黨內更多務實的對中作為,包括民進黨執政各縣市成立兩岸事務小組以及在立法院將《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列為本會期優先審查法案。這些都是具體的務實行動。

民進黨執政各縣市成立「兩岸事務小組」以及在立法院將《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列為本會期優先審查法案。都是蔡英文訪美前具體的務實行動。(記者王敏為攝)

美方當然不只要看民進黨的「行動」,更要蔡英文的「保證」。因此蔡英文一步一步提出對美的「戰略再保證」(strategic reassurances)。蔡英文年初針對兩岸關係先拋出「三個有利」和「三個堅持」,接著在中國事務委員會的背書下提出維持台海和平與兩岸穩定發展的「維持現狀論」。民進黨中央的「戰情室」針對訪美進行無數次沙盤推演與文稿推敲,核心幕僚數度訪問華府先行溝通說明,抵達華府前蔡英文先於「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撰文,提出多元外交對話、有意義參與國際事務、確保經濟自主性以及「有原則」的對中交往政策,為訪問華府行程定調。

這些鋪陳,都是為了向歐巴馬政府官員證明,她這次是有備而來,訴求強化全面、而非單一議題的台美關係,而且背後有著民進黨團結一致的支持,更考量到近年來台灣社會民意對兩岸關係的新態度與亞太政經安全情勢的變化。

蔡英文抵達華府前先於《華爾街日報》撰文,提出多元外交對話、有意義參與國際事務、確保經濟自主性以及「有原則」的對中交往政策,為訪問華府行程定調。(AFP)

更重要的,她在智庫CSIS的公開演說再三強調一致性、可預測、延續性等關鍵字,並且具體保證在當選總統之後,將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以及兩岸之間應該珍惜並維護「二十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互動所累積的成果」。這些都是華府想聽、而在上次大選沒有從蔡英文口中聽到的。至於國民黨重施故技的放毒、消風、抹黑、卡英等小動作都只是曝露黔驢技窮的窘態而已。

蔡英文對美國與國際社會提出的「戰略再保證」,後續當然要用行動來證明其一致性、可預測、延續性。但是一個成長中的民進黨,歷經過去對美關係的碰撞、摸索與傷痕,應該有所成長進步,強化與美國多層面的「戰略合作」(strategic convergence)與信任感,才能替未來民進黨的對美關係,奠下新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基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