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菜市場政治學》教義衝突抑或權力之爭? 利益,權力與什葉派的早期歷史(632-750) 2

史料所呈現出的矛盾畫面,在某種程度上,很難說先知死後到底有沒有什葉派的出現,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穆罕默德所建立的社群很快的因為爭奪權力和利益等種種因素發生分裂,並不是像我們比較熟悉的說法是因為對教義詮釋的分歧。什葉派要發展成一個特質明確的教派,還必須經過一些歷史創傷與革命才行。

蘇怡文(愛丁堡大學伊斯蘭與中東研究博士班)

系列文章2:先知的繼承人與社群的分裂1

先知穆罕穆德:遷徒與征服

穆罕穆德於570年出生在阿拉伯半島西岸的沙漠城市,麥加 (Mecca)。麥加雖然位在沙漠,但靠著駱駝商隊與以麥加為中心的偶像崇拜所帶來的收入發展出城市經濟與政治的雛型。掌控著麥加經濟與政治的是古來須(Quraysh)部落。古來須由若干個大大小小的部族所組成,其中最重要的乃是Banu Makhzum2 、Banu Umayya與Banu Hashim─也就是先知所屬的部族。而麥加最有權勢的部族則是Banu Umayya與Banu Makhzum。

阿拉伯半島。出處:lib.utexas.edu

穆罕默德約在四十幾歲的時候得到神的啟示,便開始展開佈道。最早的支持者,除了上述的堂弟阿里,還有一些家人(包括他的太太Khadija,伯伯Hamza等)、其他部族的人如阿布‧巴克爾(來自古來須的小部族Banu Taym)、烏瑪爾(‘Umar b. al-Khattab,來自古來須的小部族Banu ‘Adi)與烏斯曼(‘Uthman b. ‘Affan,來自強大Banu Umayya),此外,還有一些下階層的奴隸也追隨穆罕默德。然而,穆罕穆德帶來的新宗教並沒有被廣為接受,當麥加貴族(以Banu Umayya與Banu Makhzum為首)意識到穆罕穆德的想法可能會危及他們的地位時,他們開始迫害較為弱勢穆斯林,並妨礙穆罕默德的活動。種種阻礙與挫折(包括他的妻子Khadija與監護人Abu Talib的死亡)之下,讓穆罕穆德在與一群來自麥地那(Medina,麥加北部的一座綠洲城市)的代表碰面後,決定帶著自己的追隨者移居到麥地那。在622年,穆罕默德與最後一批穆斯林離開麥加到達麥地那,這個事件稱為hijra,也就是遷徙的意思。

麥地那由幾個信仰猶太教的部落與異教的部落所組成,後者包括有Khazraj與Aws部落。兩個部落長期衝突,因此決定邀請穆罕穆德到麥地那城為仲裁者。穆罕默德在麥地那人得到支持,成立了穆斯林社群(umma),他的支持者包括與他從麥加一同遷徙的同伴,稱為遷士(muhajirun, 也就是emigrants),以及當地改信伊斯蘭的麥地那人,稱為輔士 (ansar, 也就是helpers)。隨著麥地那社群的穩定,穆罕默德也與他的麥加族人開始發生衝突,幾次關鍵的戰役後3,穆罕默德的聲勢逐漸壯大,除了麥地那周遭的游牧部落以外,阿拉伯半島上其他的部落開始與穆罕默德的麥地那社群合作,具體方式包括信仰伊斯蘭,結盟與婚姻等等。在630年,穆罕默德與他的穆斯林軍隊征服麥加,麥加人投降,並改信伊斯蘭。在征服麥加到穆罕默德死亡的兩年時間,阿拉伯半島上的部落大都皈依伊斯蘭(雖然很多只是口頭上)4,並承認穆罕默德為先知。

清真寺。出處:維基共享

先知的繼承人之爭

632年,穆罕默德過世。過世之前,他並沒有指名繼承人。大部分的什葉派史料認為:穆罕默德在一處名為Ghadir Khumm的地方指名阿里為繼承人,但其他邪惡的同伴,尤其是遷士,無視先知的意願,因此開啟一陣混亂。麥地那的輔士們希望由一個麥地那人來當繼承人khalifa,哈里發),而麥加的遷士則認為領導權應保留在穆罕默德所屬的古來須部落。

經過不怎麼和平的協商與一波吵鬧之後,阿布‧巴克爾被選為哈里發。阿布‧巴克爾除了是早期的追隨者之外,也是古來須部落首領之一,並且是先知的岳父。那先知的堂弟阿里與他的支持者去哪了?我們目前所有的史料,最早只能追溯到八世紀下半葉5,也就是說,我們所知道關於先知與他死後所發生的衝突,都是經過一個世紀多以後所發展的論述,裡面不免有一些後來所投射的觀點與歷史詮釋。

由遜尼派(或說沒有明顯什葉派傾向者)所寫的歷史裡,阿里當時候在處理穆罕默德的遺體(根據伊斯蘭儀式,死者的遺體要清洗後下葬,清洗者通常是親屬),在知道選舉結果之後,他欣然接受並且宣誓對阿布‧巴克爾的效忠。相反地,在什葉派的史料裡,阿里非常不開心並且抗議此結果,他與他的支持者(主要是Banu Hashim部族的人)與支持阿布‧巴克爾者起了衝突6,最後為了大局著想,他默許阿布‧巴克爾為哈里發。因為史料所呈現出的矛盾畫面,某種程度上,很難說先知死後到底有沒有什葉派的出現,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穆罕默德所建立的社群很快的因為爭奪權力和利益等種種因素發生分裂,並不是像我們比較熟悉的說法是因為對教義詮釋的分歧。

穆罕默德過世之後,許多名義上向麥地那社群稱臣的、在阿拉伯半島上的部落開始叛變,要不是拒絕繳稅(sadaqa),或拒絕承認麥地那的哈里發,就是部落裡自己選出個先知開始新的啟示7。為了重新統一阿拉伯半島上的部落,阿布‧巴克爾在位的兩年期間(r. 632-634)完成了討伐「叛教」部落(ridda)之大業。阿布‧巴克爾逝世前,指定烏瑪爾為繼承人,後者在位期間(r. 634-644)開始了一連串的擴張,半島上的部落組成軍隊分別向北,對於內部危機重重的薩珊帝國(Sasanid)與拜占庭帝國(Byzantine)進攻。在烏瑪爾死前,穆斯林所建立的社群(umma)摧毀了薩珊帝國,佔有其領土(包括今日的兩河流域與伊朗),以及拜占庭所統治的埃及、敘利亞與安納托利亞。

穆罕默德與追隨者。出處:http://www.zombietime.com/mohammed_image_archive/islamic_mo_full/

消失的阿里與什葉派

在這十二年的其間,並沒有什麼跟什葉派相關的消息;事實上,阿里在這短期間完全從政治舞台消失。在這段期間,第一任與第二任哈里發所任用的將領與派駐到各地的總督等統治菁英,多是穆罕默德的古來須早期追隨者,還有在穆罕默德征服麥加之後皈依伊斯蘭的Banu Umayya與Banu Makhzum兩大部族的成員。值得注意的是,穆罕默德所屬的部族Banu Hashim與其為首的阿里,還有在麥地那幫助穆罕默德成立其社群的輔士,幾乎被排除在統治階層的核心之外。

權力分配不均的問題很快的在第三任哈里發烏斯曼(r. 644-656)統治期間浮現。伊斯蘭政權的版圖持續在擴張,在652年左右,征服了整個北非地區,面對日益擴大的帝國,烏斯曼需要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政體,而他所行的策略則是任用他的族人─Banu Umayya,這使得一些被阿布‧巴克爾與烏瑪爾任用的非Banu Umayya之古來須精英不滿,也使許多先知的早期追隨者被邊緣化。烏斯曼的統治也引發一些在擴張期間日益強大的部落權貴(如Kinda與Tamim)之不滿─他們想維持自身在軍事要塞的勢力8,而不是聽令於中央指派的人事。種種的問題與利益糾紛最終導致烏斯曼於656年被一群來自庫法與埃及的「暴民」所殺害。烏斯曼的死亡是伊斯蘭史上一個歷史傷痛,也開啟伊斯蘭社群的第一次內戰(fitna)。

阿里重出江湖與「南北差距」

烏斯曼一死,阿里馬上被選為哈里發(656-661在位),但是他並不被所有人所承認;一些古來須先知早期追隨者如塔爾哈(Talha)與朱拜爾(al-Zubayr)等人認為阿里要為烏斯曼的死負責,他們帶著先知的遺孀(阿布‧巴克爾的女兒)前往巴斯拉,對抗阿里;也有一些輔士拒絕承認阿里。然而,阿里最大的敵人是烏斯曼的遠親,敘利亞的總督穆阿維亞(Mu‘awiya)。

身為Banu Umayya的族長,穆阿維亞理應要為枉死的烏斯曼討公道,也就是懲罰殺害他的兇手。而阿里的主要支持者,則是他的Banu Hashim族人,在過去被邊緣化的輔士還有一群庫法的部落長老─許多都與烏斯曼的死脫不了關係。在阿里短短的五年統治期間,他擊敗朱拜爾與塔爾哈的叛亂(Battle of Camel),但因為內憂與外患等問題,他無法使穆阿維亞屈服,最後在657年的西分戰役(Siffin)之後,伊斯蘭所統治的版圖一分為二:由穆阿維亞所統治的敘利亞與埃及,以及阿里所佔據的阿拉伯半島,葉門與伊拉克與伊朗。直到661年阿里遭到暗殺,其子哈珊(Hasan)退位,於是穆阿維亞又重新統治統一的伊斯蘭社群。

750年哈里發的版圖。出處:維基共享

在阿里統治的這段期間,支持阿里的人可以稱為什葉派嗎?除非我們用一個廣義到沒有實質作用的定義來論述,否則,這段期間什葉派還不能算是出現。但是,不可否認,認為阿里與先知的親屬更具有統治的正統性的想法可能在這個時候便存在。對古來須與其所屬的北阿拉伯部落9 ,統治的延續與繼承並非一定要有血緣關係。部落的長老可能是父傳子,兄傳弟,叔伯傳給姪子等,但也可以交由一個不相干的人,只要這個人選是部落的一員而任命他作為族長是族人的共識。因此,阿里在先知死後並沒有立刻成為哈里發並不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至少對於七世紀的北阿拉伯部落而言,阿里有繼承資格,但他與先知的血緣關係並不代表他是唯一人選。

但是,對於有政權組織概念的南阿拉伯部族而言10,統治的延續當然是要由血脈相承;因此,先知的親屬沒有成為繼承人是一件詭異的事情。此之於王權(kingship)的概念,與Banu Hashim部族遭邊緣化以及各種因為伊斯蘭擴張帶來的社會經濟問題,很有可能轉化為對於Banu Hashim的同情與對阿里的支持。但是,就此階段而言,還不能將這些阿里的支持者/同情者視為一個教派(sect),因為這些支持/同情阿里的團體,某種程度上是有著共同利益─欲進入政治核心階層─而未必是單純相信阿里是最具有資格的繼承人而行動。什葉派要發展成一個特質明確的教派,還必須經過一些歷史創傷與革命才行。下文將闡述什葉派(廣義而言)在阿巴斯革命(755年)以前的發展。

註解》

1. 繼承人即哈里發khalifa, 英文寫法為caliphate。

2. Banu為兒子的複數,Banu Makhzum也就是sons of Makhzum。

3. Badr, Uhud與Khandaq等。

4. 穆罕默德死前並沒有實質征服阿拉伯半島並建立起一個「阿拉伯帝國」;事實上,他所建立的umma雖然有一些政權組織的雛型,如收稅,法律及軍隊組織等,但是絕非中央集權;對於遠處且強大的部落,也僅有名義上的領導權,因此,比起帝國,穆罕默德所建立在阿拉伯半島上的umma更像是大型鬆散的部落聯盟。

5. 請參考 Sirat Ibn Ishaq (~768)。

6. 請參考 Tarikh al-Yaqubi and Tarikh al-Tabari。

7. 請參考 for instance, Musaylima of Banu Hanifa

8. 軍事要塞(garrison, amsar),像是庫法,巴斯拉,蓋拉萬等。

9. Northerners, ‘Adnan or Qaysis。

10. Southerners, Qahtan, or Yemenis, 又稱為Kingdom of Himyar。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菜市場政治學:蘇怡文 教義衝突抑或權力之爭? 利益,權力與什葉派的早期歷史(632-750) 2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