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學申請入學,有許多校系產生缺額,交大教務處張漢卿組長感嘆:「教育部提供的篩選倍率太低、志願數太多,以致於造成缺額。」但,真相是如此嗎?增加篩選倍率就可以減少缺額嗎?不知這些「教授」有沒有注意到一個更奇怪的現象:全體學生的錄取率是51%,也就是有將近一半(49%)的學生落榜!在大學教授感嘆收不到學生的同時,卻有將近一半的學生被「排除在外」,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當有一半的學生沒有在榜單上,總共上榜的學生少了這麼多,那大學怎麼會不「缺額」呢?
今年大學申請入學,有許多校系產生缺額,在大學教授感嘆收不到學生的同時,卻有將近一半的學生被「排除在外」。(資料照,記者劉曉欣攝)
其實,問題也就出在「篩選倍率」上。首先,篩選倍率就是先多取這個倍率的學生,然後再從其中選學生。例如交大的平均篩選倍率是3.5,也就是交大要1個學生,就先選3.5個;但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篩選倍率越高,競爭同一位置的人也就更多,上榜的機會就更少;所以,上榜的機會和篩選倍率成反比;以前述交大的例子,就是通過一階篩選之後,平均還有(3.5-1)/3.5=71.4%的機會上不了;由算式可以看出,篩選倍率越高,上不了的機率也越大。
每個人可填六個校系,但通過一階的大約只有一半;以前述交大的例子,平均每個學生只有三間過一階,再以3.5倍率計算,每個學生三間都沒上(落榜)的機率是(71.4%)x(71.4%)x(71.4%)=36.4%,所以3.5倍率下,平均會有36.4%的學生落榜;也就是會有36.4%的學生運氣不好落榜,和學生程度沒有明顯的關系,是篩選倍率太大造成的。如果我們降低篩選倍率到2.5,重算,可以得到平均落榜機率變為(1.5/2.5)x(1.5/2.5)x(1.5/2.5)=21.6%,少了一半;於是,進入榜單的學生總數增加了,大學的缺額可以減少。如果我們提高篩選倍率到5,再重算,可以得到平均落榜機率變為(4/5)x(4/5)x(4/5)=51.2%,落榜人數大大提高;於是,進入榜單的學生總數減少了,於是大學的缺額必會增加。
由以上簡單的計算就可以知道,要減少大學總缺額,不應增加篩選倍率,反而應該是減小篩選倍率。各別校系增加篩選倍率,可以補滿自己,但使得全體的總缺額反而擴大了。那麼,這些大學教授不懂這個道理嗎?還是抱著「以鄰為壑」的心態:「只管補滿自己,順位在我後面的大學,缺口多大就不干我的事了!」
(學生家長)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