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加入TPP作為台灣經濟發展戰略

◎洪財隆

由於中國杯葛與各國觀望等因素,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浪潮中的雙邊FTA或區域經貿倡議都刻意忽略台灣,不僅使得台灣的企業對外面臨不公平的競爭環境,對國家整體更逐漸形成被邊緣化的巨大壓力,全面降低台灣對外談判(含兩岸)的空間與籌碼。

台灣現行「先兩岸、後國際」的策略在對外洽簽FTA上遇到瓶頸。(資料照,記者劉信德攝)

台灣現行「先兩岸、後國際」的策略在對外洽簽FTA上遇到瓶頸。雖然2010年兩岸已經簽署ECFA,但台灣至今仍未能跟其他重要經貿夥伴洽簽FTA,主要原因在於北京向來認為FTA屬於「官方性質的協議」,從而原則上反對其他國家與台灣洽簽FTA,除非是已先和中國締結FTA且規模較小的國家,例如新加坡和紐西蘭。

於是台灣的對外經貿關係更加遠離國際體系而日益兩岸化。此一疑慮是ECFA後續談判困難的根本原因,也讓台灣對加入亞太區域規模的FTA寄予厚望,特別是TPP與RCEP兩大區域貿易協定。

一、 區域規模FTA才是邊緣化問題關鍵。區域規模FTA成局與否,以及台灣能否加入,是台灣邊緣化問題的真正關鍵。截至目前台灣被邊緣化的壓力,主要來自和台灣產品群具有高度競爭關係的韓國,但隨著TPP與RCEP逐漸成形,尤其是今明兩年都將面臨關鍵時刻,屆時如果台灣依然未能參加,所面臨的處境將比目前狀態更加困難。

美國實現TPP的政治意志相當強烈。(路透)

二、 美國對 TPP 何以勢在必得?美國實現 TPP 的政治意志相當強烈,包括經貿利益、區域均勢考慮、國際經貿秩序訂定者(霸權角色),以及藉以凸顯「規範與制度優勢」。

• 以經濟利益而言,自從 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中經濟實力出現明顯消長,美國以區域主義作為經貿結盟工具的需要,遠比以往迫切。

• 從區域格局來看,中國利用其經濟崛起,轉化為區域政治優勢的態勢當會日益明顯,而美國為了繼續保有其在東亞的影響力,戰略重心重回亞太。

• 放眼全球,如果TPP失敗,等於宣告美國在國際場域等重要領導角色的退卻,包括全球經貿秩序的制訂者在內。

美國似有意將中國納入TPP,藉以塑造對手的行為,定義並控制未來衝突。(路透)

從強調安全與圍堵的「均勢理論」(balance of power)來看,TPP旨在防範中國擴張並拆解東亞區域主義,但從長期戰略角度觀之,美國似有意透過TPP所蘊含的「規範與制度優勢」,不排除將中國納入此一體系,藉以塑造對手的行為,定義並控制未來衝突。

2015 年應是美國推動TPP的最佳時機,包括以下三項理由:

• 挾著人口結構與技術進步兩大優勢,美國經濟實力逐漸恢復,有利於展開對外經貿談判。

• 過去中國經濟崛起,外交低調,如今經濟成長動能趨緩,卻在外交領域與領土爭議上愈發高調(assertive)。東亞國家傾向援引外力以資平衡,此將有助於美國的TPP亞太佈局。

• 關鍵國家美日兩國的目前國內政治局勢對TPP談判有利。對FTA較友善的共和黨目前掌握國會,有利於歐巴馬總統取得TPA授權並加速TPP談判,行政部門也希望在總統大選時程啟動之前,能先在2015年完成TPP第一輪談判。日本也在2014年底解散眾議院而自民黨大勝後,對TPP態度更顯積極。

日本在2014年自民黨眾議院選舉大勝後,對TPP態度更顯積極。(法新社)

三、 雖然TPP與RCEP都不完全操之在我,但就政治現實上,TPP所必須付出的政治代價較小。

主要由於中日關係不時緊張(釣魚台、教科書等)、東協內部的共識過程緩慢、各國保護主義作祟,特別是印度更是如此,RCEP目前進度仍然相對落後於TPP。此外,除非台灣在主權議題上對北京做出重大讓步,否則欲加入以中國為核心的RCEP可說相當困難。

台灣有機會加入TPP第二輪談判,應做好各種內外準備,包括妥善處理美國所關切的農產品進口與智財權等法規治理議題,積極尋求加入。更重要的是,除了避免被FTA風潮邊緣化,以及翻轉過度對中傾斜等防衛性理由之外,台灣應透過內部準備(包括政治共識、政策配套、產業提昇等),藉由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過程,對外加強國際連結,對內推動改革,並藉以釐清產業發展方向。

(民進黨政策會副執行長,本文經作者同意轉自新台灣國策智庫通訊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