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何必談伊斯蘭與暴力?

無論是否是媒體塑造的形象、或者是學術研究設定探討的主題,伊斯蘭信仰等於暴力、或者穆斯林是恐怖份子等,都成了穆斯林難以擺脫的罪名。也許衝突並不在於宗教,而是複雜的歷史相互拉扯,暴力僅是表象,伊斯蘭國迅速擴張的勢力,肯定有令人認同的動機與目的。

陳立樵

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在半年來成為西亞地區最大的話題,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都受到波及,西方國家也掙扎於該如何解決這樣的勢力威脅。在隨處可見的短片及報導之中,伊斯蘭國的殘暴手段一幕幕映入眼簾,許多輿論質疑著這些穆斯林到底怎麼了?

一定會有人問:「伊斯蘭信仰為什麼如此暴力?」、「伊斯蘭信仰的『聖戰』究竟代表什麼意涵?」前陣子法國的《查理週刊》因污辱先知而遭穆斯林掃射,還讓人覺得穆斯林為何不接受外界對伊斯蘭所開的玩笑?為何穆斯林如此激進?長久以來眾人的疑問,似乎沒人可以回答。

「聖戰」(Jihad)一詞的本意是「神聖的戰鬥」是伊斯蘭的特有論理,即「作出一切努力」或「竭力奮爭」之意。由於遜尼派並無絕對詮釋教條的權威及政治領袖,很難反擊極端主義者。例如,伊斯蘭國的支持者認為其領袖 Abu Bakr al-Baghdadi(圖)在巴格達大學拿到伊斯蘭研究博士學位,也是其教義的權威詮釋者。(法新)

當然,人們都可以從有關穆斯林、伊斯蘭的書籍中,瞭解到「伊斯蘭」的意思就是「順從真主」,「穆斯林」就是「順從真主的人」,而「聖戰」的意思其實跟戰爭沒有必然關係。很多替穆斯林辯護的人,一定會強調他們不是恐怖份子、或者舉出歷史上一堆例子來證明其實穆斯林愛好和平。然而,所有的解釋對於理解事件完全沒有幫助,越是想要辯護,卻仍然在「伊斯蘭與暴力」的話題中打轉,討論不出新的東西。畢竟穆斯林的暴力行為就在電視、電腦、報章雜誌上可以看見,而且一次又一次,很難不讓人往負面的方向聯想。

「一手拿劍、一手拿古蘭經」,史家吉朋這一句話,到現在還是世人對於穆斯林的既定印象。伊斯蘭信仰等於暴力、或者穆斯林是恐怖份子等語,無論是否是媒體塑造的形象、或者是學術研究設定探討的主題,現今都成了穆斯林難以擺脫的罪名。可是,穆斯林就會比較暴力嗎?基督徒就不會?從宗教信仰來評判暴力與否,並不合適。或許,根本就不必談論「伊斯蘭與暴力」這類議題。

英國歷史學家吉朋在其所著的《羅馬帝國衰亡史》第五十章中講述穆罕默德生平,該章前言即以「一手拿劍,一手拿經」來描述穆罕默德一生的宗教事業。(圖:維基百科)

其實,許多當代事件,或多或少都有其歷史遠因。自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人在鄂圖曼帝國解體後的西亞地區恣意劃分勢力範圍,儘管之後讓當地人獨立自主,卻造成當地族群分裂與對立,而西方人仍然干涉著各類事務。幾十年來,伊斯蘭世界歷經民族主義、社會主義、伊斯蘭主義等運動,為的是自我發展、抗拒外來勢力,但結果卻只是受到更多更多的壓力與干擾。現在西方國家在伊斯蘭世界還是有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方面的影響力,而且西方人動武的頻率與規模是穆斯林遠遠不及的。很多衝突不在於宗教,而是有複雜的歷史因素相互拉扯。伊斯蘭國的擴張行動,就是對於長期以來外在壓力以及內部問題的回應,外界只看暴力的部分,卻沒能理解迅速擴張的勢力,肯定有令人認同的動機與目的。

《查理週刊》事件一樣也是反映出穆斯林承受長期以來嘻笑辱罵後的反應,固然言論要自由,可是若讓人覺得不妥,就該有所節制。有的人可以開玩笑,有的人不行,這無關宗教,這是待人處世的道理。

《查理週刊》事件反映出穆斯林承受長期以來嘻笑辱罵後的反應,引發言論是否該有所節制的討論。圖為一名巴基斯坦女孩手持標語,抗議《查理週刊》在槍擊事件後,將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作為第一版封面。(路透)

只能說現在是處於西方價值觀盛行的時代,較缺乏對於西方觀點之檢討。西方人攻打阿富汗、伊拉克,當軍人扣下扳機之後殺死許多當地無辜平民時,並沒有人批判基督教是否暴力。當美國軍人虐待戰俘時,並沒有人討論基督教是否跟心理變態有關。美國以民主之名在伊斯蘭世界動用武力,可是不會有人塑造美國人「一手拿劍、一手拿民主」的形象。問題不在伊斯蘭與暴力有沒有關係,問題在於人們能否有公允的立場。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