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來說,論說台灣的基本經濟環境,囿於過去我們慣常的經驗與教育規訓,總會認為台灣因為資源稀缺,各項基本物資包含能源均須高度仰賴進口。因此,認為台灣要擺脫基本上高度仰賴的化石能源依賴,也唯有另行依賴另一看似高度科技色彩濃厚,同時卻也伴隨高度不確定風險的核能能源作為求解與可能。
然而,這樣的「另一種技術」的依賴迷思,卻顯然陷於只考量該項技術是否能夠產生大量能源,卻缺乏對於「能源」基本議題的認識與考量。具體來說,其思路是以另一項技術取代既有的,及認為擺脫對原有方式的依賴。這不但是對各項能源的本質與基礎缺乏充分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對能源與需求環境與需求目的、使用群體的整體關係也顯然缺乏深度與廣度的思索。
蘭嶼核廢料含有長半衰期的爐心內組件,檢整時有些都已經散成粉末。(資料照,立委鄭麗君辦公室提供)
舉例來說,核能看似能生產高效能與大量「穩定」的能源。然而,若從原料取得、保管、營運與事後處理等從前端、生產過程到後端的種種風險、成本與難有根本性最終解決所產生的不可承擔負載來看,核能的經濟效應、風險承擔與環境永續之間的對應關係來看,實在是個可疑與並非明智的選項。而現時核能技術作為「革命性的根本取代」更是個無法期待的選項。
或者,從這樣的角度來說,台灣能源必須有著不同過去思路的重新思索。
首先,不論從風險分散與維持穩健發展的角度來看,多元而更具效能、提升技術與安全的各種能源產出方式的提升似乎更為直接與迫切。同樣單位的能源產出來源若在生產過程中能提升效率而減少耗費,亦即提升單位生產效率就可能有極大的改善。同時,因為能源來源的多元多樣性,可以避免過度依賴某種單一來源的風險,彼此間也有相互調劑、支援與促成的效果。因此,這點來說,如何建構與創造有利於此的機制,是思考與解決的關鍵。而根本的落實,透過通盤政策的巧妙規劃與靈活應變的執行更是關鍵中的關鍵。
此外,從台灣的整體國家經濟戰略來思考,發展有效能的能源供需環境,充分發展可再生能源,從國際與台灣整體政治經濟態勢來看,不但有其必要,更是必須大力規劃與促成其儘速成熟可行的重大議題。因為,台灣現時仍高度依賴化石能源。是項能源高度依賴進口,加以我國油氣自主比例甚低(2011年僅達2.7%,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統計手冊資料),因此使得台灣的經濟發展,每每暴露在能源價格震盪波動的風險之中。
若國際價格波動劇烈,往往因能源成本的增加,就重挫台灣經濟與民生。審視過去,能源佔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3.8%,逐年大幅攀升至2008年的15.4%,期間雖於2009年下降至10%,但2013年又再度攀升至13.3%(以上數據,參考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統計手冊資料),再再顯示能源成本的走高對台灣經濟與民生需用影響甚鉅,過度依賴進口能源的危害可見一斑。
投資與發展再生能源絕對是台灣面對下一個可持續發展必須思考的戰略。(資料照,記者簡榮豐攝)
而投資與發展再生能源,即係從未來的視野縱深,事前規劃並有序發展穩定持續的能源,降低暴露於非自主性的能源價格成本變動,反而使經濟的發展更為穩定持續。這遠非短視與欠缺未來長期風險管控的政府所能企及,但絕對是台灣面對下一個可持續發展必須思考的戰略。
其他,更重要的,能源從生產、效能到消費與分配上的通盤思索與重新建構配置,更是整體提升能源運用的關鍵。透過系統性的節能省電與網絡的合理配置與調控,從避免浪費與提升效能著手,將可從結構性地調整與滿足能源需求。而欲達成這些目的,總體與方方面面的配置、改善、投資與獎勵甚至在階段性、策略性的補助與助成,都是關鍵。
而審慎設定各階段性的目標,從改善效能、節省耗費做起,實際上在先進國家的經驗顯示,不但可行,更是促成整體對能源運用與營用改變的關鍵。
當然,這也必須思索對於未來包括產業、技術發展的願景與策略的根本性檢討與改易。發展再生能源的關鍵意義是,不但是對於能源需求與使用建構一個可持續發展與永續經營的模式,更可能是我們及早擺脫不確定風險,包括複合型重大災變發生在內的根本性策略。也才能達成國人高度共識與企盼的「非核家園」的理想追求。而透過政策促成整體的轉變,當是當前可行與必由之路。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開放民進黨:米那娃之梟 從依賴到永續-反思台灣能源政策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