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大選公民勝利之後,日前陳為廷決定投入苗栗立委選舉。此舉對自身而言,絕對是增長社會歷練,磨練應對進退的好機會。這是很難得且值得把握的際遇,筆者對陳同學的參選勇氣感到欽佩驕傲與支持。但就政治實務面而言,苗栗立委補選,就算民進黨真的禮讓了,陳就會當選嗎?我想大家心知肚明,答案恐怕很難說,甚至可能還是不會選上。更不要說如果民進黨不禮讓,那恐怕更沒有機會了。對吧?
那麼,我們再問,陳為廷是這麼優秀的青年,對上了劉,為什麼卻會這樣?首先,討論之前,有個基本的假設要先建立,那就是我們相信「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苗栗鄉親如果最後真的選了劉,而非陳為廷,那就是他們認為劉確實比陳更好,更適合立委這個位置。這點的信仰至關重要,也是我們信仰民主制度「票票等值」的基礎。否則的話,選劉的都被視為對未來沒有想像的愚民,那我們就該當回到菁英制度,相信只有菁英才能幫苗栗民眾解決問題了?
因此,當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在苗栗縣依然以9個百分點大勝對手,網路上消遣苗栗人沒通過「智力測驗」的言論,簡直是對多數選民的極度侮辱。進一步延伸,檢討選民素質(例如:認為選民都被派系綁架,或是選民都被黨國遺毒所蒙蔽),何嘗不是種「我是你非」,先入為主的論調?
大家是否有認真思考過,筆者以及我們所信奉的社會正義,僅是在政治光譜上的左,甚至極左。同時,有另一半的人,是在右,或是極右。而國家裡佔多數的,有經濟基礎的中產階級,又往往多是中間(微偏右)的選民。我們是不是可以謙卑的認為:筆者、社運領袖們或是許多青年朋友們所信仰的正義,充其量,真的僅是光譜中一個角落的正義。做為一個倡議者,這樣的正義自然擲地有聲,振聾發聵,但作為一個政治人物,卻無法顧及另外一半的人民。
就如同沈政男醫師所言,許多網友已經陷入了一種「非黑即白」的邊緣性人格。我們都同意苗栗人也看得出來劉之惡,卻不願意承認劉也有建設的一面(否則為什麼選民要多次選他?)同時,我們又造神似的把陳為廷視為苗栗救星,卻忽略了其在地耕耘,人脈、政治經驗、協調能力都遠遜於劉的事實。
我們是否從未設身處地替苗栗縣民思考,就如同九合一選完了,我們也未曾仔細分析為何連依然拿到60萬票?甚至輕蔑的說「居然還有60萬人沒通過智力測驗」?是的,服從多數我們絕對是做到了,但是「尊重少數」的民主深耕,是不是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呢?
(哈佛幼稚園幼幼班學生)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