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記憶傳承人》背後的抗爭哲學

◎許舜斌

你想要有選擇價值與生活的權利嗎?電影《記憶傳承人:極樂謊言》,透過劇情安排,提出深層的哲學問題,人類該不該有選擇價值的權利?大家總想追求穩定和諧的社會,但這也要求人類放棄選擇價值的權利;選擇價值預設了比較、好壞,也衍生出了嫉妒、自私等概念。但是價值本身卻又是哲學、藝術、文化等的基礎,沒有價值也代表人類生活不需要意義,但這還有人性嗎?而這也反映了台灣對於價值選擇的內在衝突,當今天香港「佔中」和過去318學運時,總有人用理性和平來反對,但價值選擇本身,是否如同電影所呈現的,需要付出選擇的代價呢?

大家是否有想過一個安穩和諧的社會,但我們需要放棄些什麼呢?生氣、嫉妒、自私這些情緒帶來了傷害彼此關係,甚至快樂本身也建立了比較的基礎,因此情緒似乎是我們所應該屏棄。在「記憶傳承者」所建立的美好社群中,所有人都被要求注射藥物,去壓抑所有情緒,因為比較、好壞等相對性的概念,都來至於情緒,只有透過去情緒化,才能達到和諧理性的世界。

但更深層的問題是,當我們放棄情緒的同時,我們也放棄了文學、藝術、哲學等,因為價值選擇也預設了情緒。或許,許多人會認為,人類選擇的本身是純粹理性,因此價值選擇也可以純粹理性。但是,現今的哲學跟科學,這樣思維都受到嚴重的挑戰。

從哲學家笛卡爾對於理性與感性做了二分的概念後,主流的哲學與科學界都承繼這樣區分,認為理性與感性是獨立的兩個面向。並且認為理性優於感性,因為似乎只有人類才具有理性。但當代的認知神經科學卻反對這樣的說法,著名的科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在《笛卡爾的錯誤》一書中,認為「理性選擇是依賴情緒的,沒有了情緒就沒有理性。」他提出腦神經結構的證據,證明失去情緒基礎的病患,總是在賭博中做出錯誤的選擇,這些證據都顯示笛卡爾所帶來的錯誤。因此在電影中,為了達到和諧的社會,在壓抑情緒同時,為什麼我們也必須放棄選擇。

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電影中還要放棄記憶?甚至也放棄了書籍?記憶代表了價值選擇的另外一個面向,因為價值選擇預設了觀點。人類要正確的跟外面環境互動,是需要一個觀點的,知道誰是「你的」朋友、什麼是「你的」目標等,而這些都預設了自傳式記憶。

自傳式記憶是一套以自己觀點去記錄的記憶,這樣的記憶不只是記憶個體過去發生的事情。更重要是,提供個體依據過去跟未來的目標,對當下情境做出正確的選擇。當人失去自傳式記憶就無法做出一致的行為,而也就是所謂「失智症」,連自己的生活的無法好好處理。

因此,有趣的是,如果沒有記憶,就沒有了價值,也無法做出選擇,但是當和諧社會面對價值選擇的時候,要怎麼辦?這也是這部電影精華所在,當社群面對無法回答問題的時候,需要一個承載過去記憶的人,來提供建議,但這樣角色的存在,卻是又是破壞和諧的基礎。

戰爭、鬥爭等是沒有人想要的,但是避免這些狀況的同時,和諧本身是不是也變成一種壓迫人類價值的工具。對握有權力者來說,無傷害力的行為是他們最需要的;我們想追求理想社會,無可避免地必須做出價值選擇。而在這個過程中,如何避免梅莉•史翠普所飾演的長老說的,「人總是在選擇時候,做出錯誤選擇。」我想追求價值是人類生命意義之所在,是無法被磨滅的,面對這樣糾結的難題時,而我們只能不斷地提醒自己,嘗試作出更好的選擇。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所碩士,CAT自主群成員: http://catbbutz.tw/)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