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教育政策也要南向

◎ 薛家明

過去十年,台灣在境外學生的招收上獲得不錯的成績,整體境外學生人數從二五年的二萬餘人成長至二○一五年的十一萬餘人,其中有高達八十六%來自亞洲。從二○一五年的統計可以發現我國境外學生係以陸生為最大宗(佔卅八%),其中大陸研修生便佔了八成,亦即大多是來台短期交換而非就讀學位。而大陸、香港、澳門合計所佔比例高達五成以上,尚且不計一些母語為中文的海外華人子弟。相較之下,東協十國的學生人數雖然也逐年增加,但所佔比例卻逐年下降,至二○一五年僅佔約四分之一(廿四%)。

國內高等教育面臨少子化衝擊,嚴重影響大學生源和學校經營,私立學校尤其承受巨大壓力,招收境外學生遂成為重要議題。但國際教育的推動,絕對不是只有招生,尚包含本地生外語能力的培養、本地生國際經驗的積累、境外學生與本地生交流互動、多元文化刺激的環境建置、課程國際化的規劃設計、跨國研究合作等面向。若大學只重視招收單一面向的境外學生(陸生、港澳生),短期內或許可勉強維持學校營運,但長期忽略系統性的國際化提升,是否有助於拓展本地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研究水平與國際觀?

東南亞各國經濟崛起,早已非昔日吳下阿蒙,世界各國莫不積極爭相前往競逐利益,台灣不可能也不可以置身事外。新政府的「南向政策」,與其說是新政策,不如說是反映現況,面對實際問題,提供一個重新思索我國際教育政策方向的契機。東南亞各國距離台灣近,觀光、商務交流頻繁,且目前已有五十萬新住民在台灣落地生根,國中小學生中每九人即有一名新住民子女,這群人已從「他者」變成「我們」,真真實實地生活在我們的周遭,亟需更多的理解與對話。

面臨全球競爭的時代,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人才培養首當其衝,新政府位移後的焦點放在東南亞,但我國整體的國際教育發展藍圖為何?政府要如何引導各級學校務實推動國際化?如何與新住民共存共榮,培養未來扎根東南亞的人才?我們對於東南亞各國的國際教育政策的方向及優先順序為何?全球布局的策略又是為何?種種問題皆考驗著新政府的規劃與執行能力。

(作者為財團法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資深專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