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恢復原有台灣地名

◎ 陳宜群

台灣歷史學會主辦的「『歷史。轉型。正義』學術研討會」,學者戴寶村教授極力呼籲「恢復原有台灣地名」,推動歷史轉型正義,筆者感同身受並深表贊同。舉筆者家鄉東北角來說,「澳底」是大家都知道一八九五年日本軍領台登陸之地,但為何日本軍要挑選「澳底」?真正原因卻沒有幾人知曉!普遍在台灣國內聽到學者專家與民間說詞,多半是「基隆港或淡水港的台灣兵力防備嚴謹」之類,但這種說法還是不夠周延。

其實,日本軍挑選「澳底」登陸是有其歷史意義,「澳底」本名是「琉球澳」,當地從唐宋元明清時期,便一直有琉球人居住,在當地從事農漁業及海上貿易,跟台灣東北角當地平埔族原住民也相處融洽,所以才稱之「琉球澳」,後來清代吳沙開蘭及設置淡水廳,迫使當地琉球人的勢力日漸淡出。

因此,一八九五年日本軍選擇在昔日琉球人居住過的「澳底」登陸上岸,有其極大的歷史意義,一方面是收復琉球人村落故土,及較孰悉當地山海地形有利其軍事行動,一方面是宣示台灣跟琉球及日本三國之關係密切,故日本軍從澳底開始攻打,不完全是考量當地防務薄弱,有其務實軍事與政治戰略目的。

可見,「恢復原有台灣地名」,推動歷史轉型正義與大和解,實在大有必要。昔日威權統治年代,由於統治者本身有其極端仇日立場,刻意抹去台灣任何跟日本有關的歷史記憶,因此「澳底」鹽寮一地僅有抗日紀念碑,時至今日,貢寮當地也鮮少有人知悉「澳底」本名是「琉球澳」這一段史實。新政府推動轉型正義,盼未來可在「澳底」加註「琉球澳」,藉此來保存當地固有歷史記憶之原貌。

(台灣北社社員)

下七張犁遺址

◎ 黃豐隆

臺中市近期發現的「安和路遺址」,屬於大坌坑遺址年代,約有四千八百年,是考古界的重大成果,顯示臺中至少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母親節前夕發佈「臺中人骨化石 母嬰相擁四千八百年」頭版標題,配合骨骸照片,搶佔全國性媒體版面,引起社會的重視。然而,這處遺址為何取名為「安和路遺址」?

當地的協和國小慶祝創校五十週年,為使里民與學童認識文化與開發歷史,正規劃撰寫一本在地的文史專書,其中包含這個遺址的介紹,因此校方召集里民、社區、校友會與臺中市鄉土文化學會等各界參與討論,文化學會提出「安和路遺址」名稱的探源。

檢視當前臺灣四個代表不同年代的遺址中,大坌坑遺址因位於淡水河、觀音山北麓的大坌坑而命名,牛罵頭遺址因位於牛罵頭(今清水鎮)命名,營埔遺址位於大肚的營埔,而較晚期的番仔園遺址則因位於大甲的番仔園而命名的。就以目前臺中市發現的遺址來看,早期發現的文山里山仔腳遺址位於南屯山仔腳,軍功寮遺址在北屯軍功寮,惠來遺址在西屯惠來厝,近期發現、同樣位於重劃區內的南屯麻糍埔遺址,因位於麻糍埔而命名。由此可見,臺灣遺址的命名多以發現地區當地的原來地名命名,如此具有分辨性、在地性與延續性。

數年前當地辦理市地重劃,因範圍包含北側水堀頭的福安里與下七張犁的協和里,由兩個里名各取一字而命名為安和自辦重劃區,當地南北向的安和路則經過水堀頭與下七張犁,不僅在下七張犁而已。另從地方的情感認同而言,當地自古以來一直稱為「下七張犁」,居民均以這個古地名為稱呼而沿用迄今。

「安和路遺址」?必也正名乎。希望臺中市文化局應將不適當的「安和路遺址」正名為「下七張犁遺址」,以符合史實與慣例,以及在地文化的延續與認同。

(作者為臺中市鄉土文化學會創會理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