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談立法院遷中正紀念堂

◎ 邱秉瑜

國會該不該遷?立法院的現址,係沿用日治時期的「台北州立台北第二高等女學校」校地與校舍,該地區「幸町」於日治時期亦已規劃成住宅區。所以,立法院的現址,本來於規模上與環境上就都不適合作為國會。近年陸續出現國會遷址的提案,曾考慮過的新院址包括台鐵華山車站舊址與空軍總部舊址,但均無從實現。

如果立法院要遷址,台北還有沒有任何地方,符合以下的這些條件?

‧位置適中,可讓國會議員便於開會辦公。

‧面積夠大,可容納上萬民眾的抗議集會。

‧與民宅、學校或醫院有一定距離。

‧目前功能弱化,可另覓他處替代。

‧最好有現成的地標性宏偉建築,不必再大興土木。

中正紀念堂,正是這樣難得的一塊地方。

中正紀念堂。(資料照,記者劉信德攝)

中正紀念堂主建築面積達一五○○○平方公尺,已是立法院建築的六倍,若仍有空間需求,往南北兩翼(即大忠門、大孝門方向)擴張增建空間大,以容納國會議場、國會相關幕僚機構,及立委辦公的國會議員會館,合稱為「國會大廈」。園區全區改稱為「國會公園」,圍牆迴廊可拆除。至於國會大廈與自由廣場牌樓、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所圍合的廣場,則改稱為「國會廣場」,平時仍用作市民休憩空間,抗議時亦為理想的集會場所。原本的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及所屬文物,則可併入國防部後備指揮部桃園管理組所管轄的「先總統蔣公陵寢」,成為桃園市大溪區「兩蔣文化園區」的一部分。

國會的新址,若能選在目前的中正紀念堂用地,至少具備三大意義:

一、國會坐落於大型公園內,其左方(國家戲劇院)、右方(國家音樂廳)及前方(國家圖書館)各有一座文化設施,象徵著國家對休閒生活與藝術文化的重視。

二、該地從日治時期便闢為軍營,後來成為黨國時代政治領袖紀念建築,經歷過學生的靜坐,如今成為台灣民選國會所在,代表著人民擺脫威權、自立自治的時代來臨。

三、該地本來即為觀光名勝,應運用此地展現台灣公民社會力量,於國際社會營造出更正面的形象。

(作者為倫敦大學學院(UCL)空間規劃碩士,專欄作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