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病態行為 病態環境

◎ 鄭雅文

暴力、毒癮與任何形式的病態行為,令人感到恐懼、恐慌與厭惡。但我們需思考的是,什麼因素正在製造病態社會,讓病態個體不斷出現?

英國記者哈瑞(Johann Hari)在去年出版的暢銷書Chasing the Scream一書中,詳細記錄多位隱匿在世界各個角落的毒癮者與販毒者的生命故事;書中也描述越戰期間美國大兵的毒品濫用問題。後續的追蹤調查發現,染上毒癮的美國大兵在回到健全的家庭與社區生活之後,毒癮問題不藥而癒。作者強調,毒癮與其他形式的病態行為之所以出現,其實是因為人在一個病態環境中,無法建立有意義的社會認同與社會連結所致。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的態度行為與心理狀況,其實也是社會的產物。國際間已有相當多的社會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越是壓迫性、階層化與不平等的社會,越容易導致身心壓力疾病。英國公衛學者Richard Wilkinson在二○○九年出版的The Spirit Level一書中引用大量流行病學實證資料,指出病態的社會,如何透過物質機制與社會心理機制,導致各種身心壓力疾病,如心理疾病、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疾病等等,也導致各種社會問題,如藥物濫用、犯罪、暴力、反社會行為等等。物質機制包括物質資源的剝奪以及物質暴露風險的不平等分佈,而所謂的社會心理機制,則包括相對剝奪感、不安定感、猜疑、不信任、疏離、仇恨。

隨機殺人事件日益增加,是否因為暴力者失去社會認同與社會連結所致?(資料照,記者方賓照攝)

想想世界各地不斷在發生的恐怖攻擊,以及台灣與日本社會日益增加的隨機殺人事件,是否也是因為暴力者失去有意義的社會認同與社會連結所致?病態行為,顯然是個重要的社會與健康問題,也是個值得重視的全球性問題。(作者為台大健康政策與研究所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