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解開「非理性衰退」的困局

日本日前宣布實施負利率,歐洲央行也擴大寬鬆,且下調三大政策利率,引起全球市場動盪。台灣會不會跟進備受關注,但央行已明確提到實施負利率的五大負面衝擊,顯然否定了台灣實施負利率的可能性。不過,央行認為降息可以阻止熱錢匯入,利率連三降的可能性大增。然而,在全球多數央行熱中於貨幣政策救經濟時,央行總裁彭淮南卻直指,目前貨幣政策對經濟不必然有很大助益,台灣有龐大的超額儲蓄,真正問題在「投資不足」。

彭總裁最近對台灣經濟的—些看法,頗能發人深省。但是,看衰全球經濟的復甦展望,這些年來已經成為顯學,而台灣的經濟指標日益惡化,每年GDP成長預估值往往大幅下修,也讓國人對台灣經濟的未來感到悲觀。此波台股在全球獨領風騷,但投資人卻普遍觀望,甚至放空,即是看衰台灣經濟心態的顯現。此種悲觀的看法,不僅造成從二○○五至二○一五年累計高達十四.七兆元的超額儲蓄,也導致台灣金融帳至去年第四季已連廿二季淨流出,累計金額達二三七五.七億美元。由此可見,國人寧可將錢放在銀行或匯出國外,就是對投資台灣缺乏信心。誠然,資金匯出可能涉及要以假外資的身分再匯回台灣,以享受比國人更優惠的租稅,但這不是此處要討論的重點。

其實,減少產業投資與公共建設,各國皆然,主要是消費者與企業都在修補「資產負債表衰退」,減債與去槓桿,保留現金,以彌補泡沫經濟破滅的後遺症。因此,無論多數央行都在採取非傳統貨幣政策,甚至對儲蓄懲罰的負利率,以釋出大量流動性,卻無法引導多餘資金挹注實體經濟。而消費者對未來缺乏安全感,也不敢增加消費。如此一來,以投資、消費帶動成長的成熟經濟體之引擎便處於失溫狀態。而這些成熟經濟的消費低迷,又連帶拖累以出口為導向的新興市場,造成其高速成長的經濟陷入停滯狀態。而全球貿易量的成長一向高於全球經濟成長率,更一反常態,至此逆轉。全球經濟既然貿易萎縮與內需低迷,企業自然更加不願擴大投資,消費者面對悲觀的未來,更是看緊荷包,乃致形成惡性循環,導致造成全球經濟普遍失去成長動能。

然而,在投資與消費不足的同時,資本市場與資產價格卻因資金成本低廉,而且流動性高,進出容易,成為量化寬鬆釋出資金的最佳去處,造成股市、房市與商品行情在金融海嘯後大幅飆漲,形成沒有基本面支撐的「非理性繁榮」,與實體經濟的疲弱不振形成兩個不同世界。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本為表裡,卻因資金流動、配置的錯置,形成了一方是「非理性繁榮」、一方是「非理性衰退」的強烈對比。

其實,正如彭總裁所稱,目前貨幣政策助益有限,應佐以財政政策,也就是政府擴大財政支出,創造一.五至三倍的乘數效應,才會產生刺激經濟的效果。然而,吾人也認知各國領導人,尤其民選政府的困境。民主國家有定期改選,對於政治人物乃是沉重的時間壓力,而重大公共建設從規劃到完成,並非短期可以見到效果。另外,景氣循環本有起起落落,具有自我修復能力,卻也不是救急的處方。因此,可以發揮短期效果的貨幣政策,就變成民選政府的最佳選擇。問題是,這種人為加工、急救式的景氣復甦術,從二○○八年金融海嘯以來,似乎只有美國略見成效,其餘主要經濟體與新興市場反而向下沉淪,陷入更惡劣的處境。

尤甚者,美國景氣向上,是否量化寬鬆奏效,尚難論斷,但可以確定的是美國產業一直保持掌握新趨勢,並維持其全球龍頭地位,為實體經濟注入成長動能,顯然才是經濟再起的主因。吾人既然了解投資與消費不足才是經濟疲弱的癥結,執政者就應努力建立完善的新產業生態,讓企業有投資的方向與選擇,並且採取具體措施提振消費者信心,使其願意掏出荷包,增加消費,以形成正向循環,揚棄目前妄圖以印鈔票、降息救市的錯誤作法,方可徹底化解當前的經濟困局。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