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產業復興是小英最大的挑戰

台灣去年GDP預測值一再下修,雖然勉強維持正成長,但「保一」落空,官員粉飾太平,卻吹破牛皮的一貫作法,已淪為笑柄。開春伊始,主計總處公佈今年GDP預測值由二.三二%大幅下修至一.四七%,且今年第一季GDP負○.六四%,連續三季負成長,表現之差僅次於金融海嘯。尤其,出口已連續十二個月衰退,更因國際貿易量萎縮,外部需求低迷不振,台灣經濟短期內恐會持續向下。

其實,不斷出爐的經濟數據一再印證吾人的看法,當前台灣經濟的困局,可謂前所未見,形勢相當險峻。以往我國經濟也曾遭逢危機,但基本上都是景氣循環的修正,亦即經濟高速成長之後,實體經濟過熱與資產價格膨脹,金融泡沫隱然成形,因此必須透過市場機制的修正,讓總體經濟冷卻下來,等到下滑到了谷底後,歷經「去泡沫」、「去庫存」、「去槓桿」後,供需逐漸平衡,於是消費、投資增加,經濟便會由谷底翻身,再現榮景。這是一種經濟循環的自然起落、自我療癒的機制。

但這次的景氣蕭條卻不一樣。當前的經濟下滑似乎看不到止跌跡象,最重要的癥結在於我經貿對中國的依賴傾斜已踰越危險的臨界點,造成產業的崩壞。另一方面,國際經濟的低迷也產生重大衝擊。可說全球經濟與市場充滿了黑天鵝,而且每一隻黑天鵝都是特大號的。例如人民幣貶值與負利率風潮的來臨,均足以對全球市場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但是,外在大環境還是屬於景氣循環週期,差別在於此波時間拖得太長,且各國央行仍深陷在非傳統、寬鬆與負利率的貨幣政策泥淖,束手無策,只好一直印鈔票,但氾濫的資金卻未流向實體經濟,反而製造出更多的投機泡沫。

不過,國際經濟固然詭譎多變,但我國實體經濟的表現卻更為疲弱,問題顯然出在我國本身。根據工研院產經中心(IEK)的調查,去年我國製造業產值為十七.七七兆元,較前年整整衰退了七.三七%,足足減少一兆多元,顯示台灣製造業已在嚴重衰退;反觀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高達五十三%,等於製造業泰半已不在台灣生產,所以無論產值、就業、薪資都陷入停滯倒退的陷阱。尤甚者,台灣產業從傳產到科技分批外移後,並沒有建立替代性的新興產業,再加上全球產業已由硬體轉向軟體、網路與自動化、節能,但由於法令不符潮流、官僚作法,與政策思維的保守,台灣已經在新的世界產業趨勢中嚴重脫隊了。

由此可見,台灣經濟的再起,固然有貨幣、財政手段可以施為,但可能無濟於事,關鍵還是在於產業能否振興。

過去八年在馬政府執政下,根本沒有所謂產業政策,只有與中國連結一帖藥方。向中國傾斜,在其經濟快速成長之際,中國企業吃肉,台商或許還有湯可喝。但是,等到中國成長趨緩,經濟開始轉型為以消費帶動成長的型態,並且大力扶植本國產業,採取積極的併購策略,台商反而成為被宰殺的獵物,台灣產業面對更嚴峻的挑戰。令人憂心的是,馬政府的傾中政策似乎不到黃河心不死,卸任之前仍想偷渡中資參股我IC設計業,簡直無可救藥了。

未來新政府上台後,在兩岸方面,以小英一再強調「維持現狀」、「歷史事實」的謹慎個性,中國即使不滿,大概也難有什麼「地動山搖」的舉動。政治局面應可維持平穩。而小英是不是能夠創出政績,重點仍在產業的復興。目前其所提出的生物醫藥、綠能科技、智慧機械、國防航太以及亞洲矽谷等五大創新計畫,及堆柴火的理論,頗獲企業界好評,金融市場也給予掌聲,算是順利走出第一步。但是,新政府仍須就法令鬆綁、行政效率與政策指引採取積極作為,方能帶領低迷的台灣經濟走出困境。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