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對兩岸貨貿談判的質疑

◎ 鄭秀玲

經濟部前晚臨時宣布昨天率團赴北京舉行兩岸貨貿技術性諮商,並表示本次將聚焦農工產品降稅談判。經濟部長從一個月前說不會開放農產品,到昨日竟改口為「不會全部開放農產品」。整個貨貿談判過程偷偷摸摸、前後不一,令人質疑。

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係由兩國談判出雙方可接受的貨貿協議、服貿協議、投資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並不必然遵循所有WTO的規範。而兩岸貨貿協議則是中、台雙方就進出口貨品的關稅調降與否進行談判。首先說明目前我國還未和中國簽訂貨貿協議的現況如下:由於全球電子業已簽訂ITA,我國電子產品出口至全球是免稅,故不受此協議的影響,此部分約佔出口值的六、七成。目前談判的是剩下非零關稅的貨品,約佔出口的三十%,其中包括我國自二○○二年以來(含馬政府任內的七年多)一直禁止中國進口來台的八百三十項農產品和一千四百項工業製品。

現在只因中國說要「經貿正常化」,就要貿然開放這些禁止了十多年的中國農工產品來台。請問馬政府團隊,對於這麼大的改變,有做過衝擊影響評估和損害補償輔導了嗎?有估算多少農民和工人會受到影響嗎?有告知他們了嗎?

目前出口到中國非零關稅的貨品(佔我出口三十%),馬政府擬要爭取汽車、面板、工具機和石化四大產業(多屬十大財團生產)產品出口至中國零關稅,受益的是本來就擁有雄厚資源的財團。而中國要求台灣開放、降稅的則是鋼鐵、紡織、電機、玻璃、陶瓷、橡膠、食品業等傳統產業和農業。這些業者(多屬中小企業)和農民將與中國產品在台灣進行低價競爭,可能而而倒閉,但他們很多人還不知道自己將會受到衝擊。

至於對消費者的影響,馬政府說雙方貨品(包括食品)已同意四十八小時內要開放通關,將降低海關實地檢驗的比例或以中國當地的檢驗證明、甚至是切結書代替,此舉將嚴重影響我國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從上述的簡要分析,看來馬政府目前的兩岸貨貿協議談判受害的是眾多消費者、中小企業者和農民工人,但受益的卻是那四大產業的財團。因此,我建議此談判的產業策略要再仔細評估,談得好比談得早更為重要。

(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